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土地流转是城乡第三道市场之门


  简略划分,有种植农产的土地,在农村盖房的土地,以及在城市“种楼”的土地。问哪一类土地的市价升得更快?答案是城市承载建筑之土地。为什么呢?农产需求受恩格尔定律的影响,增加有限。同时,技术进步和进口又容易提供替代。农村盖房的需求,早期非常旺,但农民可以外出打工之后,此种需求就平稳下降了。但城市——特别是非常吸引人去的好城市——的“种楼”需求长兴不衰,又面临供给约束。加到一起,说城市土地比农地和农村土地的相对价格涨得更快,应该是靠谱的。背后的秘密,还是“集聚”与“密度”,讲到底还是客观变化见之于主观预期。

  预期也离不开经验的支持。自己的经验无可替代,别人的经验也帮得上忙。这方面,开放功不可没。如大陆城市土地使用权可转让的制度——俗称“土地批租”——基本上就学自香港。为什么学香港?靠得近有地利之便,参观考察成本低廉。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效果,人家实施土地批租,开出一条为城市基础设施筹资之路,大陆为什么不可以也走一走?

  港人见识过城市地价随经济起飞而“起飞”,预期自然不同凡响。数年前我在成都看拍卖土地,遇到一个“地王”的案例。但见内地房企代表举牌举到胳膊发抖,要同事帮忙摁住胳膊才能出价!可九龙仓的代表脸不变色、手不抖,你举他就举,真到胜出为止。那场竞拍的地价,记得是每亩8800万元人民币。为什么香港来者有大将之风?资本雄厚是一面,更重要是人家在香港历练过,大巫见小巫而已。

  别家经验加上自己的,一起支持预期,算到今天,就是城市土地的现价。因为相信未来收益将会大升,所以愿意出现金向土地出让方购买未来收益机会。这笔投资拿过来,修街道、建设施、挖地铁,就有钱了。把资本砸到城市的土地里,承载经济集聚于人口集聚的能力大增,“密度”产生更高收入的预想成真,城市发动机轰隆作响,“城市化驱动的经济增长”隆重登场。

  原来,城市地价与土壤肥力无涉,仅与位置相关。简单而静态地看,城市密度的最高处,未来收益的预期最高,大家抢着要来,竞争也会把地价推到最高。随密度降低,地价也降低。如此城市地价的分布,决定了土地的市场化之路,不是“农村包围城市”,而是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向外扩散。如果说农副产品和农村劳力,都是先在农村自由踏入市场,然后拱开城门,直到出现一个城市市场,那么土地的市场化,却一般从大都市开始,由里向外扩展。

  由此,我们也看到改革推进动力的变化。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得风气之先,一时竟有带城市改一把的豪情。但到了大批农民工进城,农改就没什么大戏,实际上久无进展。非到城市重新崛起,由大都会、中心城市以及一切相对地价较高的地方,从里向外,一点点开启土地市场之门。此中隐含的道理,值得我等细细领会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大陆 交互作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