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北大荒:现代农业发展的旷世传奇


 

  这里曾是一片荒芜不毛之地,如今已遍野稻花飘香。5.6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江河纵横,土质肥沃,年年书写着丰收的华章;

  这里曾是一片风雪苦寒的荒原,如今已工厂城镇鳞次。113座国有农场里,航机列队,铁甲整装,演绎着世界农业现代化的高精尖;

  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北大荒——位于我国东北黑土地带的黑龙江垦区。

  北大荒,他不仅是我国现代农业的拓荒者,也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大规模、大机械、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气魄宏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样样俱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齐抓共管;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全面领先。

  北大荒,他不仅是国家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队”——年粮食总产超过400亿斤,足以供给1.2亿城镇人口一年的口粮,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超过6130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超过4852亿斤。饥荒年代、非典时期、汶川救灾……每逢危难,国家需要调运粮食,北大荒这座“中华大粮仓”总是稳如泰山,靠得住、调得动,不计代价、不问得失。

  北大荒,他不仅是全国现代农业的领跑者,也是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扇窗口——能够在寒地大规模播种水稻,实现高产、稳产。目前农业人均生产粮食48吨,已经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当年从零起步的农场现在更是走出国门,其展现的农业现代化水准让发达国家的人们都难以置信!

  短短六十多年的时间,从一张白纸到领先时代,北大荒演绎了一段世界农业史上的传奇。作为中国数千年屯垦戍边制度的创新继承,作为举国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产物,作为粮食安全国家战略的核心支撑,作为农业生产领域国家公有制企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体现者,北大荒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他的实践与探索,既是其着眼于自身特殊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的创新性选择,也必将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不可磨灭的重要底色。

  从“千古荒原第一犁”到“黑土绿浪黄金海”——

  没有共和国就没有北大荒!作为共和国农业的长子,作为农业领域的国企,北大荒“国家队”的使命,不仅是要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更需要顾全大局的精神和临危受命的担当

  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的水稻田边,立着一块牌子,上书几个大字: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点。

  对友谊农场来说,这个说法称得上实至名归。

  在前苏联援建下成立的友谊农场,隶属于北大荒的红兴隆管理局。这个远在边疆的农场,在设立时却牵动着国家领导人的心。

  在红兴隆博物馆,记者看到了当年《国务院关于建设“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影印件,里面记载了1954年10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门研究批准设立友谊农场,任命了黑龙江省农业厅厅长王操犁为场长的6人建场委员会,要求农场努力掌握新技术和大型谷物农场的管理方法,起示范作用。周恩来总理更是亲自指示友谊农场要“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

  友谊农场的建立,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端,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我国农业还是牛拉犁杖的年代,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和思路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蓝图,一系列重大举措显示了党和政府发展新中国农业的远见卓识,而友谊农场则成为国家的“试验田”,被赋予了探路先锋的任务。

  事实上,这也是整个北大荒的使命。早在1947年,为将来农业机械化做准备,按照中央“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重要指示,一批荣复军人来到这片当时还是人迹罕至的土地,拉出“千古荒原第一犁”,创办了第一批国营农场,从此翻开了我国农垦事业和农业现代化探索的篇章。可以说,北大荒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就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缩影。

  为了这一国家战略,四面八方的资源汇聚于此,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支撑。当年《国务院关于建设“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明确要求:中央和黑龙江省的水利、交通、铁道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大力积极支援“国营友谊农场”的建场工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农业现代化 土地 黑土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