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产粮大县呼唤利益补偿机制 科技支撑与现代装备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久前,农业部组织了“百乡万户”调查 活动,派出108名干部,耗时两个月,深入基层展开调研,足迹遍布27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村,真正做到了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据此形成的系列调研报告,充分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既有对基层经验的发现,也有对困难问题的揭示,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其中很多话题具有普遍意义,可以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提供借鉴。本报特选编部分调研报告,以飨读者。

   今日推出的首份报告聚焦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问题。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是确保粮食生产健康稳定发展的应有之义。

   过去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形成并拉大了工农、城乡差距,致使农业大县、产粮大县一般都是工业弱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有的甚至是贫困县。我们在湖北省 监利县、仙桃市开展“百乡万户”调查过程中,对“建立和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进村入户走访调查,与种粮农民、大户、专业合作 社和基层农技人员、乡村干部和县(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广泛听取意见。

   他们认为,农业大县、产粮大县过去通过工农“剪刀差”为国家工业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积累,在长期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为国家保护了耕地、水等资 源,失去了发展工商、地产等税源产业的机会,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今后,还要通过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为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力支 撑。这些地区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牺牲,理应由国家给予补偿。希望国家在巩固强化现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基础上,不断加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力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五大”利益补偿机制,进一步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科技人员科技兴粮的积极性。

   生产能力补偿

   据有关专家预测,随着我国耕地面积逐步减少,人口特别是城镇人口进一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未来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仍呈刚性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主要依靠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点通过改善粮食主产区生产条件、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来实现。

   在水稻生产大县监利县调研座谈时,县水利局长吴爱清说,改革开放前,监利县每年冬季要组织1600万个工(每个农村劳动力出40个工)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 设,而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在家农民也不再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虽然近年国家实施了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有关项目,但由 于地方配套资金无法足额落实,致使一些新建的农田水利设施难以正常使用。

   目前,监利全县中小型骨干泵站(155千瓦以上)272台,能够正常运转的只有80台;渠道长10575公里,有2501公里处于严重淤塞状态。加之农村 电器和农机具大量增加,电力容量不足,致使许多农田干旱时引水难、积水时排水难,严重影响粮食生产水平和冬季稻田开发。全县257万亩耕地中,有200万 亩左右属中低产田,田间基础设施(特别是沟渠泵闸和电力设施)建设和维护需要资金量大,县级财政无力投入,农民不愿投入。

   国家需要持续增加粮食生产,就应该对产粮大县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保护耕地和水资源、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给予补偿。建议国家整合相关项目, 增加资金投入,通过转移支付下达县级财政,取消地方资金配套,由县里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生产需要进行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实施,实实在在地提高防灾抗灾水 平和粮食生产能力。

   现代装备补偿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在家务农种粮农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的地方已出现无人种粮的现象。要解决“谁来种粮”问题,必须尽快改变一家一户小规模、 畜力耕作的粮食生产方式,在集中连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的同时,大力推进耕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和用途管控,大力发展粮食机械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使农民务 农种粮收入不低于外出打工的水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土地 耕地 农业生产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