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与方向问题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来龙去脉

  当我们在21世纪把农业现代化写进国家战略、写进各级文件的时候,很少有人注意,农业现代化的提法在中国源于何时,什么背景,为什么会这样提,以及提出以后,它的实际演变过程。写文件的同志显然没时间多关注历史背景研究,可作为一个从事学术研究、强调客观立场的学者,搞清楚来龙去脉是我们的责任。

  我要提醒大家,以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规模化和产业化。而最初“以土地规模经营”为主要内涵却是伴随着西方殖民化而产生的。

  从16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向美洲拓展移民,外来殖民者不承认当地原住民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权利,甚至不承认当地的人是人(按照西方宗教的教义,不信上帝者就没有灵魂,那就不是人),所以殖民者可以大量杀戮当地的原住民而不必有罪。在占领美洲、澳洲和非洲的殖民者对原住民的权利完全不承认、甚至对基本人权也完全不承认的情况下,外来殖民者按照在欧洲的传统封建庄园的模式占领美洲的土地,就有了大规模的农场。这时的劳动者,是被束缚于土地的奴隶。因此,后来者认定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兼并土地,形成土地规模经营的农业现代化思路,在历史上并不是主流。

  以旧中国为例,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在完全市场条件下也并不成集中的趋势,而是人口越多的地方土地越呈分散趋势。当1947年解放战争全面向南方推进到淮河以南要求土改配合的时候,中央农工部的领导邓子恢就已经发现无地可分,很多村庄找不到地主,于是他给毛泽东写信,希望土改暂停2年。因为,如果说土改是为了改变过去“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劳动”这种所谓封建关系的话,那么淮河以南很多村里不仅找不到地主、连富农都找不到,土改理应暂停。

  可见,即使在解放前,淮河以南的土地集中度并不高,尽管那个时候土地是私有的,可以自由买卖。

  后来我们90年代调查,到了珠三角这一带,农村土地所谓的“公田”、“祖宗田”、“族田”这些形式存在的土地占比超过绝对比重,很多地方超过80%以上,村社土地共有制这种财产关系,是以村社地缘为产权边界的。

  说这些主要是告诉大家,如果“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证据,土地规模经营的现象在南方很少。而在世界历史上看,则主要靠殖民化——外来白人殖民者不承认土着的权利,把土着人口赶尽杀绝,剩下的圈入保留地,才有殖民者搞奴隶制大农场的规模经营。如以世界上最大规模农场为例,我们都应该知道:世界上大规模农场出现在白人殖民者占领的新大陆,北美有两个——加拿大、美国,大部分人可能都去看过加拿大大农场,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加拿大、美国的农场主都不是原住民,都是外来白人殖民者。原住民在哪?在保留地里。还剩多少?美洲原来8000万人,现在剩50多万。

  所以我提醒大家,谁想在亚洲大陆上搞土地规模经营,那先把原住民赶进太平洋。所以“以土地规模经营加入全球农业竞争”这套思路,经验上不支撑。亦即,虽然理论上成立,但找不到依据。

  再看南美,也有两个大农场国家,一个阿根廷、一个巴西,白人占比都很高,巴西的白人及其后裔占比达60%以上,白人与当地人的混血人口占30%以上,剩下的原住民不到10%,阿根廷的原住民不到5%。阿根廷、巴西这两个国家的大农场很多人去看,没错,很好,但是大农场的农场主也一样不是原住民。

  我们再看看澳大利亚、新西兰,仍然一样!澳洲的农场主也不是原住民。

  看清楚了!整个亚洲只有一个国家有大农场,被殖民化了400年的菲律宾,也同样是外来白人拥有土地权利。去看看菲律宾的大农场主,是不是原住民?

  中国是一个几乎100%的人口是原住民的国家,亚洲是原住民大陆,所以在整个亚洲几乎找不到一个大农场国家,唯一有一个菲律宾也是一个白人占领400年的殖民地,前350年是西班牙殖民地、后50年是美国殖民地,白人占有本地资源,不承认当地人的财产权利,才有所谓大农场。

  因此,教科书上可以写土地规模经营,但至少到目前为至,还是找不到足够经验依据来支撑的理论逻辑。

  接着我们看,到了近现代,在产业资本严重过剩条件下,产业资本进入农业从而带动了农业所谓的机械化,这就要求土地规模化,因为只有规模化才能产生绝对地租总量增加,只有绝对地租总量增加才能支持机械化的高成本。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农业现代化 拖拉机 农业机械化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