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农业保险制度尚不完善的实际,代表委员们认为有必要把建立政策性粮食保险机制作为支持和保护“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谭志娟代表向记者介绍,目前,黑龙江省每亩地保费15元,其中国家和省补9.75元、县级财政补2.25元、农民个人拿3元。灾后赔付情况是:玉米140元、水稻200元、大豆120元。“这些补贴标准,还不够物化成本。”为此建议尽快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对因重大自然灾害形成的大额赔付,由风险金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取消县(市)资金配套,促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代表委员们认为,要想会种地,种好地,必须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孙斌告诉记者,现在农村除了参军和外出打工的,剩下的大多是老农民或是文化程度很低的人群,种粮大户也是“种田老把式”,年龄都不小了,先进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先进生产的投入品,对技能和标准都有较高要求,所以要加大对这些人的技能培训。“在每个农业县份,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高中,或职业技术学校充分利用好,搞实用培训。鼓励农业企业、科研部门建设‘接地气’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让农民来了能学会,回去能用上。”
重庆市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代表认为,目前我国的农民职业化有不少制约因素。比如农民本身的老年化、兼业化、文化素质偏低以及新兴农业职业岗位缺口大,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教育培训缺位,政策配套不完善等,都严重影响农民职业化进程的加快。为此,李建春建议:一是政府必须积极参与到农民职业化的各个环节,探索一条与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相适应的农民职业化特色之路;二是应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立法,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三是建立农业农民职业准入制度,首先在已经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领域,研究制定农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再逐步健全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特别是要强化教育优惠政策,完善职业农民培训补贴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对参与培训的农民不收费或少收费并提高补贴标准。
怎样能够留住科技人才也是代表委员们思索的问题。孙斌说他现在每年都会拿出大量科研资金招聘科研人才,给他们解决住房、待遇问题。但因为整天在地里摸爬滚打很辛苦,又没有职称等保障,人才还是像“走马灯”一样流走。为此他建议从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项目扶持、金融服务、土地流转、职称评定等方面创新制度和政策,吸引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较强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扎根农村、投身农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3-10/6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