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粮食安全不仅是主产区的事。“主销区是调出粮食的地方,粮食怎么同市场接轨,目前的动态调节机制比较欠缺。”刘建军说,主销区应在减少加工损耗上下功夫,“粮食调入省对粮食加工业要像对待落后产能一样,择优支持,使粮食在国内的流动比较合理化。”
吉林省水利厅副厅长车黎明委员认为,使农业发展走上一条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理念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需要从理念、技术、政策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
农业科技支撑要“顶天立地”
粮食要持续增产增效,必须靠科技;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则要调动科技主体的积极性。“关键是要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代表认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5.2%,科技增产的潜力很大,需要国家财政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增加科技投入,首先就体现在科技创新上。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马忠明委员认为:“粮食增产,良种是关键。一定要把新品种的选育工作继续搞上去,通过品种来提高粮食的单产。”
除了加快种业科技创新,不少代表、委员对水土资源和劳动力素质等瓶颈因素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认为应该从法律、政策等层面鼓励科研主体进行攻关。
杂交谷育种专家、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代表建议,在粮食总产不变或增产的情况下,国家应及时鼓励和支持不用灌溉的粮食作物品种和节水技术研究及应用,同时在粮食法修订中增加鼓励抗旱节水农业技术研发和限制利用地下水资源生产粮食方面的内容。
“科技支撑既要‘顶天’,注重先进科研成果的引进消化,自主创新;也要‘立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到千家万户。”吴沛良对记者说。
徐淙祥代表建议把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有限补贴资金,用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上:“应对农机农艺一体化关键技术实施物化补贴。”刘建军也建议:“增设技术推广补贴政策,通过签订技术推广应用合同的方式,对种粮大户采用关键增产增效种植技术给予补贴。”
把专家预期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离不开奔波在田间地头的农技推广人员。广西农业厅总农艺师白先进委员建议,要加大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投入力度,改善他们的职称待遇,建立相应的绩效管理机制。同时还应该设立一些国家层面的奖项来进行鼓励。
在务农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的今天,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是加速农业科技转化利用的必然选择。民革中央在一份关于改进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提案中建议“增设农业公共服务补贴”:一是增设农业信息化专项补贴,支持地方政府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二是进一步增加农业科技专项补贴,用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应用;三是加强对市场化公共服务的扶持,为农民及农业产业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3-06/63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