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鼓励农民拿土地融资的做法不可取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赋予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同时,还进行宅地改革,允许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一些人欢呼这一系列措施,唤醒了农民沉睡的土地资产,盘活了农民手中的土地,农民就能顺利贷到款,融到资,解决农村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但这些观点过于乐观。

  一、要弄清是谁融资难

  在人口、资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的今天,农村社会经济逐渐走向萧条,农村市场越来越萎靡,农民的创业环境恶化和创业机会大大减少。即便农民在种粮食以外搞经济经营,无论是经济作物种植、禽畜养殖还是其他非农经营,往往资金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市场风险大,忙碌一年的收入并不高。对许多农民来说,进城打工带来的工资收入并不低于这些经营收入,于是一些农民放弃自己先前经营活动选择了来到城里打工。因此,绝大多数农民并没有强烈的创业动机和资金需求。近年来,大多数农民靠进城打工挣钱兼顾种粮,除了日常开支之外,如果没有建房、嫁娶、重大疾病等事情,还能有了一定的资金剩余和存款。尽管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但相对于农村创业机会的大大减少,农民并不差钱。真正差钱需要融资的只有极少一部分人,他们是那些大量圈占农民土地从事规模种植的所谓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主、以及在其他领域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私有企业主。他们为了更大规模地圈占土地和更大规模的生产扩张的才存在资本短缺。只有这些人才发出资金短缺和融资难的强烈呼声,而绝大多数农民则处于沉默无声的状态。不应根据这一小部分人的声音,而轻易地作出广大农民都存在创业资金短缺、融资难的判断。

  二、靠土地解决不了融资难

  影响土地融资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土地的产出量和土地数量。土地里只有种房子、种工厂才能取得高收益,才能通过抵押担保顺利融到资金,也才能融到更多资金。而广大地区的农地只能也必须种粮,土地不可能产出高收益。在今天种粮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情况下,一亩地一年种粮能有多少收入?能获得多少地租?广大农民的土地能值钱吗?抵押经营权就是抵押土地的预期收益,如果说土地担保抵押只涉及抵押的农民与银行约定的3年或者5年经营权,那么三五年的预期收益能融多少资?现有政策规定农民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理论上说,农地抵押、担保期限也可以保持长久不变。根据了解,许多地方的农地即使出卖的话,一亩地一万块也卖不到。即便农地长久不变地抵押、担保出去,一亩地又能融到多少资金?农村人地关系紧张,许多地方人均一亩多地,农民一家三五亩地拿到金融机构去抵押担保贷款能解决多大问题?而一个农民进城打工一年收入可以达到几万。农民宁可打工挣钱也不会轻易冒着失地风险拿土地抵押、担保来解决眼前的经济困难,因为土地对农民来说还起着最后的生活保障作用。即便能够抵押担保,金融机构面对众多、零星分散的土地怎么去经营和收取租息?多少年才能靠地租收回成本和利息?农民通过土地抵押贷款搞经营,一旦经营失败土地承包经营权被银行收走,如果能进城打工有稳定的收入还好,要是无收入渠道,农民的出路何在?即便那些缺少资金的种田大户、农场主、私人资本家需要通过土地抵押担保来融资,但他们不可能拿别人的土地来融资,他只能拿自己的承包地来融资。他自家有限的承包地所融到的资金对于他强烈的资金饥渴来说也无疑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在允许承包土地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的同时,还允许农民宅地的抵押、担保转让。但农村不是城市,城市要住房子的话必须购买土地、租赁和购买房屋。在农村农民可以自主盖房,在基层组织瘫痪的情况下,许多地方的农民不仅可以在自己宅基地上建房也能任意在耕地上建房。大多数地方农村的农民喜欢自己建房,没有购买和租赁别人二手房的习惯,而且农村建房成本也不高。随着农村人口在大量外流,许多农民的住宅和房子就闲置没人住。广大农村的房子并没有增租增息的商业价值。靠宅地的抵押、担保、转让来解决农民融资难的做法难以推广。

  三、土地融资会带来不良后果

  现行政策规定了农民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从理论上说,土地承包权就可以长久性担保、抵押。一些人进了城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完全脱离了农村和土地,他们更希望进一步扩大土地财产权,也迫切希望把农村土地和宅基地卖掉或长久抵押出去,把土地变现金并卷资进城。问题是这些人还是农民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和宅基地属农民集体所有,农民离开农村进城成为市民,就脱离了村集体,脱离了农村土地,就应该把土地还给集体然后重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可是他们进城后仍然可以占着土地收取地租甚至把土地卖掉或抵押出去。这种土地制度安排不是有利于解决农民融资难,而是使得城市进一步掠夺农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环境恶化 经济作物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