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基本平稳是政府价格监管和调控工作的重要内容,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保持必要的耕地数量。耕地是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多年来我国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减少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节约、集约用地得到 大力推进,补充耕地力度逐年加大,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保障,但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扭转。减少的耕地主要在4个方面:生态退耕、农业 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和灾毁耕地。其中生态退耕占了大头。长期来看,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补充耕地的潜力十分有限。减少耕地不可避免,关键是只有 实现减少耕地可控,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耕地的需求。要实现减少耕地可控,就必须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始终坚持保护 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财税政策,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并积极拓宽农民增产、增收渠道。
第二,减少流通环节。目前的“农超”对接难解此问题,因为超市周转周期长、距离远、不新鲜、费用高,难与居民小区的农贸市场竞争,以后应该主推 “农农对接”,搞产地品牌,实行每天配送。实行“农农对接”就是让农民专业协会把整个产业链组织起来,也就是说那些产菜大县不能仅仅停留在生产,不但要把 农民组织起来生产蔬菜,更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到城市的农贸市场去租柜台销售,或者直接配送,实行“农农对接”,让产地的农民专业协会与销地的农贸市场直接对 接,既减少了流通环节,又能保证食品安全。产地的农民也因此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消费者需求信息,按单生产,防止盲目生产、减少无效流通,自然就稳定供求关 系、稳定了农产品价格。
第三,地方政府的公益性支撑农产品流通体系。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入股、财政贴息、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减免和补贴费用以及土地支持等方式加强 公益性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还应该放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减少对农产品市场的多方面限制。当然如果农产品市场的全部建设均由政府来投资也是不可能和不现实 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政府应该在关键点上做投资,比如公共信息平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等。
同时,还可以依托“南菜北运”和“西果东送”等流通链条加强产销对接,鼓励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推动各地开辟早市和车载菜市场,扩大本地蔬菜进城直销直供,同时组织跨区调运。这些手段取得了积极成效。
第四,建立全国性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无论是刻意炒作推高菜价,还是物流环节的层层加码,都不能构成蔬菜价格异常波动的最根本原因。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民盲目跟风种植,所引起的供需关系失衡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长期来看,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指导,引导农民合理选择种植作物的种类,要避免盲目跟风种植,由于产需关系不平衡引发的农产品价格波动。通过加强市场监测,传导市场信息,增加有效供给来解决供求矛盾。
目前,农业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都有供求信息发布网站,但作用仍然有限。因为我国农业仍然是千家万户小生产,官方的信息发布渠道还没有普及到各个种植点。而且农民对信息也缺乏认知和判断能力,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
第五,库存储备和进出口贸易调节。首先要稳定粮食储备规模,加强粮食储备监督管理,确保储备规模达到国务院提出的“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标准。其次是优化储备粮结构。当前,我国粮食储备以小麦、稻谷、玉米为 主,油料作物以及其他品种储备偏少,同时,优质粮食储备偏少,当发生价格波动时,调节能力不足,此外,粮食储备主要是原粮,成品粮储备较少,当成品粮供应 出现紧张时,难以及时调控市场,因此,要适当增加油料以及小农产品,优质粮食品种,以及成品粮储备。再次,要优化粮食储备地区布局,完善储备轮换机制,建 立健全粮食储备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探索制定粮食价格短期波动的合理区间以及中长期上涨目标,保持粮食价格短期基本平稳和长期温和上涨, 稳定社会预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2-07/62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