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为小农农业正名


 

  工厂式的农场农业、大公司农业,以及龙头企业+若干个分散种植户的合作型农业,通常被视为更高形态的农业经营模式。在许多农业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官员的表述中,这种公司农业模式意味着更低的生产成本、有助于采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开展更有效的产品深加工、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产品贸易体系。表述会刻意回避生态、环保、农产品食品质量,虽然人们常常认为在此类环节中,公司农业模式不会产生问题。

  事实并非如此。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近年来不少大型食品企业都暴露出原料收购、产品加工生产和分销多环节的丑闻。以牛奶等乳制品为例,生产企业如今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在后续环节对初级生产和加工配送过程中所犯的过失进行技术补救,让不那么好的牛奶经过处理甚至几重化学处理,变成仿真式的“好牛奶”,而不是为农场、农户生产出好牛奶使之符合饲料、卫生、挤奶、筛选和护理等环节的高标准提供较合理的收购价格。在意大利,食品企业巨头从波兰和乌克兰收购的过期牛奶,经过化学处理变成了品质符合要求的“仿真牛奶”。这种情况并非孤立个例,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牛奶等乳制品之外的多个食品行业领域内都有存在。

  在世界知名的农业学家、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扬·杜威·范德普勒格看来,公司农业的弊端集中体现为生态和社会成本外部化。以奶牛养殖为例,荷兰等一些国家农场选用高产的荷斯坦奶牛,这种奶牛是育种和选种过程的结果,再通过辅助设备和技术加速牛奶可以数倍乃至十几倍的提高牛奶年产量,但生产寿命只有仅仅两年。过了这个时间,奶牛就不可避免产生乳腺、生殖和其他方面的健康问题,而被淘汰。而传统散户养殖的奶牛,通常可以在畜栏里生活10-12年。扬·杜威·范德普勒格指出,同样的生产空间,10年终,公司农业模式会相继饲养5头奶牛,而散户只需要饲养1头,前者意味着更多的自然资源消耗,奶牛作为生产工具也被贬低为了丢弃型产品。非但如此,公司农业模式只采用工业精饲料,传统散户围绕畜栏形成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被破坏,奶牛粪便、尿液等直接排放,加剧了土地的酸化和板结化。

  公司农业模式还降低了生产性就业、强化了(大)公司对农户(农业工人)的控制。扬·杜威·范德普勒格在书中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农业模式运行数据,具体说明了这一模式带给农户的是诱发性贫困。

  近几十年来,首先在拉美,然后是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了再小农化的趋势。这一现象极大的挑战了本文开篇提及的、主流的农业认知。扬·杜威·范德普勒格所著的《新小农阶级:帝国和全球化时代为了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斗争》一书最近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引进到中国内地出版。这是一本为再小农化、“新小农阶级”正名的作品,清晰的揭示和论证了公司农业模式的局限性,对世界部分范围内再小农化进程给予了深入剖析。扬·杜威·范德普勒格指出,在而今的技术条件以及教育高度普及背景下,小农农业模式可以摆脱了高成本、低产出、低技术应用等标签,而是以生态资本的持久利用为基础。

  有别于公司农业模式,当代的小农农业可以重新实现较高技术标准的协同生产,采用生态经营模式,逐渐改善土地、动物、作物、基础设施、灌溉体系和知识等关键资源的质量和生产率,实现“劳动主导的精耕细作”;同样重要的是,小农农业可以改善农业体系与地方、社会体系的连结,避免农村社会陷入荒漠化。书中介绍了秘鲁卡塔考斯再小农化的案例,证明这种进程实现了生产集约化;周边地区公司农业主导的农场,实际上是以资本,聚集了农产所在地的水、电等多类资源,造成了农场之外大片田地撂荒。

  书中对比指出,当代的小农农业模式体现出公司农业所无法实现的诸项优势:更好的协同生产体系;产品的差异化;收益和技艺型技术成为核心;以劳动的质量和数量为基础的持续集约化;社会财富的公平型分配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续;体现对劳动和自然生态的尊重。

  在新型城镇化提速、农业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我国目前尚未出现拉美和欧洲那样的普遍化的再小农化进程。尽管如此,近几十年来,公司农业大规模扩张带来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在我国也已显性化。《新小农阶级:帝国和全球化时代为了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斗争》为小农农业正名,强调其生态性、可持续性、再造农村社区活力等优势,对于我国的改革实践无疑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奶牛 处理 土地 筛选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