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望去,成匡连片的水稻田一望无际,一匡一匡各有上百亩之多。走近一看,大型收割机正在欢快地忙碌着,一茬茬穗稻摇身一变化身成一粒粒金灿灿的谷粒,切碎的秸秆被撒落在身后的泥土中。随后,大型播种机也不甘示弱,抢着时间赶紧播下希望的种子……
见此场景,笔者还以为是来到了某个大型国有农场、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的现代化种植基地呢。其实,这是今年秋收秋种期间江苏省射阳县兴桥镇青华村二组的“联耕联种”现场。
针对不少农民“惜地”思想严重不愿流转土地,而一家一户的“散地小田”又严重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今年秋天,射阳县试点推行联耕联种新模式,积极探索实践散田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经营之路。
源于无法出门打工但又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各种“惜地”思想,以及秸秆禁烧的强大压力
48岁的张光宏和64岁的刘古成都是青华村村民。不同的是,张光宏全家多年来都出门打工,2008年以830元/亩把自家的4.5亩地流转给种植大户,且合同一签就是6年。而刘古成夫妇因为要帮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妇在家照看孙子,平时也能下地干农活,所以一直舍不得流转自家6.2亩地。
“自己种的话,一亩地的纯收入差不多能达到1400元左右,当然就舍不得流转给别人种了。”刘古成说。
村支书陈丽娟告诉笔者,不愿流转土地的“惜地”思想更是因为该村紧邻着国营新洋农场,看着农场大机械耕作既省力又高效。于是,留守在家的农民2008年自发地进行联合约定,并在村委会的支持下组建了农机合作社进行统一耕种。结果发现,统一耕作效果还真挺好,如今每亩纯收入至少能达到1800元以上。
“我这次是专门回家了解联耕联种的。这个方式真不错,基本不用咱自己干活,收入比流转出去更高。这不,流转合同今年一到期,我就不流转了,赶紧加入村里的联耕联种。”站在田边看着合作社大机械忙活的张光宏高兴地说。
镇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顾明龙介绍说,无法出门打工只能靠种田谋生且不愿流转土地的大量农民,其实从心里是十分期盼能够依靠机械化耕作来实现省力高效、丰产丰收的。
“不流转的一家一户小散田如何才能实现机械化经营?只有联合起来达到适度规模才有办法。看到青华村这几年自发联合进行统一耕作的效果很好,我们及时进行了研究总结,认为现在开始在全县试点推行联耕联种适逢其时。”县农委主任戴亚生说。
县农委党委副书记张玉军告诉笔者,推行联耕联种的另外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近几年严格实行秸秆禁烧的强大压力。
“但收割后的秸秆怎么处理?一家一户的农民又不像国营农场、种植大户那样,有大机械可以把秸秆全量还田。所以,有的农民只好半夜偷偷地烧,有的就干脆往田边的水沟水渠里一扔,严重污染了空气和水源。”县农委副主任张兰芬深有感触地说。
“秸秆利用得好是个宝,利用不好就是根草。综合利用是秸秆禁烧的根本解决途径。”张兰芬告诉笔者,新洋农场因为一直进行规模化种植,28年来连续秸秆还田,其土壤结构和地力始终处于全省最好水平,解决了秸秆焚烧等老大难问题,提高了土地产出能力。
因此,县农委通过大量的深入调研、研究总结后,决定今年秋天开始在全县所有乡镇各选择一至两个村进行试点,探索推行联耕联种新模式。据介绍,“三秋”以来全县联耕联种面积已达8.4万亩。
“联耕联种就是在农户完全自愿的前提下,由村组统一组织,通过农户间的联合约定,以打桩等形式把地进行定界,将分散田块连匡成片,由专业化服务组织具体实施,实行农业生产的统一耕种管理等。”射阳县副县长尤道俊说。
戴亚生介绍说:“联耕联种是一个渐进式过程,按群众认识程度可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也可一步到位。只要破除田埂,就能解决农地碎片化、生产无组织等阻碍规模化、集约化的绝大部分问题。”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农产品品质的提升,以及对产量、收益增加的预期
来到长荡镇三中村,71岁的孙士清老人和镇农技中心主任倪华跟笔者聊起了老人与老伴今年秋天闹“分家”的事。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12-13/62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