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中国农业的未来在于合作化与生态化


 

  今年是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毛主席诞辰120周年。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同时又是诗人、书法家、作家、哲学家,毛主席的辉煌成就是举世公认,在党、军队和人民群众中间享有无比崇高的威望,在全世界有着非凡的影响力。毛主席将一盘散沙的旧中国建立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朝鲜战场上,打败了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雪耻了中国人被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依靠的就是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强大的凝聚力。建国之初的中国,是百废待兴的,国民党留下的经济崩溃残局,是依靠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治理的。当时的国家面临的严重局面一是稳定,二是要吃饱饭。因此,毛主席在军事上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在经济上高度重视农业,发出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正确号召,而在农业上,又紧密依靠人民群众、接受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建议,科学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在基本没有牺牲生态环境、基本没有动用地下水源、没有依靠进口的前提下,解决了七亿人的吃饭问题。毛主席当年的这些做法,至今对我们这个人多地少的人口大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就从农业角度,谈谈中国未来农业的放心。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

  一、上世纪中后期的合作化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翻身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这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空前高涨的。但分地后实行依然是私有化,即单干,经过几年的时间,农村很快就出现了两极分化。那些有青壮劳动力和牲口的农户,在耕种能力上比较强,可那些老弱病孤寡的家庭虽然得到了土地,但依然很贫困,生活压力逼迫他们将分到的土地廉价租给别人耕作,甚至出现了个别农民私自买卖土地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一些贫困户自发合作起来,利用人心齐的热情,与富裕中农抗衡。浩然的小说《金光大道》和《王国藩穷棒子社》的故事,就是介绍了当时北方农村的初级合作社历史。

  中央逐步看到了农民合作的好处。一些合作社对土地投入大,人心齐,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下,也使粮食产量超过了单干户。由此,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出现高潮,1956年完成了高级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户左右。1957年冬和1958年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大大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由初级互助组,到合作社,到合作联队、联社。因此,一个更大范围的农民合作形式,即人民公社开始在全国蔓延了。

  用客观的历史的眼光来看,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当时国家“一穷二白”,加上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社会对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对策,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吃饭还是几亿人的大问题,而农业产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依赖于水利建设。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觉得需要办大社。于是,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这是在报刊上第一次提“人民公社”的名字。是年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的名字好。9日,在与山东领导的谈话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谈话在报纸上发表后,各地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9月初,《人民日报》公布了这一决议,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到年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土地 粮食 农业生产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