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花生调和油里究竟有多少花生油 检测无门


 

  市场

  调和油只标名称不见比例

  在各大超市食用油货架上,食用调和油品种越来越丰富,而配料表上各种油料的具体成分和比例不透明,令消费者缺乏基本的知情权。以某品牌坚果调和油配料表为例,其中就包括大豆油、葵花仁油、花生油、亚麻籽油、初榨橄榄油、山茶籽油、核桃油、葡萄籽油等成分,但这8种油的配方比例却不得而知。另一款某品牌的花生调和油,其配料表中仅标注含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各类油的比例不详。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金龙鱼、鲁花、胡姬花、福临门等品牌都推出了调和油产品,虽然叫法不同,配料也略微不同,但都均没有标注各配料油的比例,尤其是冠名配料油的比例。

  对于各品牌角逐调和油市场的原因,玉泉路粮油市场分析师刘敬亮介绍,从价位方面考虑,一般来说,大豆油价格低,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等油品价格相对较高,而调和油价位处于二者之间,从价位上来说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现象

  最贵油品冠名成“潜规则”

  据了解,多数食用油企业仅仅是将其调和油的配方到相关机构进行备案,并依照要求在产品标签上“按原料配比从大到小注明使用原料的油脂名称”,食用调和油市场存在的另一个“潜规则”也由此产生:在名称上突出其最昂贵油品,并以此进行冠名。而实际上,产品主要成分仍以大豆油、菜籽油等低价油占大头。

  按照去年实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明确规定,包装标签上必须标注主要成分信息,并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北青报记者发现,市场上多数食用调和油都是以较为廉价的“大豆油”为基油,而在配料表排后几位的橄榄油、鱼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坚果油等“高级油种”往往被命名到产品名称中,身价和档次也因此提高了不少。

  以同样是5升包装的海洋鱼油调和油、第二代金龙鱼调和油为例,在前者配料表里10种成分中,前三位是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鱼油仅占第6位;后者8种成分配料表里,前三位是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但在卖场里,每桶海洋鱼油调和油要比普通二代调和油贵20元左右。

  《标签通则》规定:如果在食品标签或说明书上特别强调添加了某种或者数种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应标示所强调配料的添加量。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益海嘉里方面曾公开回应,旗下的金龙鱼深海鱼油的含量约为1.4%―1.8%,但这一数值并未标注在产品外包装上。

  “当下的调和油市场确实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不能以某种油品的名称来归并到调和油名称中来,这样容易引起误导。”北京市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田鸿儒表示。

  追访

  专业机构难测调和油配比

  北青报记者致电各粮油企业询问现售调和油配比,各家企业无一例外地拒绝向记者透露相关内容。金龙鱼等食用油行业大企业均以技术保密、没有授权不方便提供为由拒绝透露调和油产品配比。

  那么权威检测机构是否可以鉴定某种调和油中的成分?近日,北青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工作人员表示,油料配比是企业自己的事,质检中心可以检测出调和油中过氧化值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地沟油都很难检测出油料比例,更何况调和油”。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工作人员称,该部门仅负责起草粮油标准,检测问题可咨询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而该院科研人员也回绝了北青报记者送检的要求,“我们有检测设备,但还得有检测配方比例的技术方法,这事仍然在科研阶段,是很复杂的一套体系。比如说将康师傅的水和冰露倒在一起,很难通过仪器设备进行区分。”另一家食品领域第三方检测机构也表示无法对食用油配比进行检测。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副会长王兴国也表示:调和油的检测是非常困难的,“油加油就是神仙都发愁”。为什么食用调和油新国家标准没有出来?主要原因就是检测方法。

  探因

  调和油盈利是纯大豆油一倍

  强大的宣传攻势、促销广告冲击,让很多消费者选购食用油时更多的是关注价格,而忘记看配料表。正在超市选购花生油的王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有一次看到花生调和油促销,5升装的比普通花生油便宜了30元,但买回家后吃起来却没有一点花生油香味,后来就不考虑调和油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调和油 大豆油 花生油 食用油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