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角色错位是非不断
[ 农产品收储有巨额的经济利益,为了获得收储补贴,一些单位和个人不惜铤而走险 ]
日前,中央第一巡视组向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反馈巡视情况,该巡视组负责人指出,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中储粮内部监督管理不 够严格,纪检监察力量薄弱,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此外,日常经营管理方面,有的投资决策不够科学,安全生产管理存在较多隐患,虚报库存、掺杂使假等问题 时有发生。
而中储粮种种问题的背后,是中储粮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角色错位,导致粮食市场供求机制扭曲,粮食局等行政管理与监督作用被弱化,以及稳定大豆等作物生产的宏观调控效果不明显,让一些业内人士意见不断。
2004年以来,中国对稻谷和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主产区玉米、大豆、油菜籽实行临时收储措施,上述对主要农产品的托市收购是防止“谷贱伤农”,保护农民的粮食种植积极性。
中储粮作为托市收购的主体,大量收购和存储农产品,引发了市场的巨大争议,也为一些贪腐案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2012年,中储粮全系统共在21个省区市累计收购政策性粮食3747万吨,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中储粮收购的粮食约占总量的 6.4%。不过在2009年,中储粮收购的粮食达到9876万吨,约占总量的19%。具体到一些农产品,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11/2012年度,中 国油菜籽产量1342.6万吨,以2012年中储粮收购油菜籽437万吨计算,收购量占到总量的三成左右。
大量农产品进入中储粮国库,一方面超过了中储粮的库容,为其安全生产埋下了事故隐患。今年上半年,位于黑龙江的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共有78个储粮囤表面过火,储量4.7万吨,主因就是仓库放不下,粮食只能露天堆放。
另一方面,农产品收储有巨额的经济利益,为了获得收储补贴,一些单位和个人不惜铤而走险。今年8月,有媒体报道,一些中储粮的委托收储企业进口 价格较低的转基因菜籽油冒充国产菜油,大量流入国库,赚取价差。《第一财经日报》此前报道,中储粮大量收储油菜籽,市场流通量有限,托高了市场菜籽粕的价 格,而实际上需要菜籽粕的养殖业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委托中储粮托市收购,稳定农业生产的目的在某些农产品上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2008年开始,中国对大豆实行临时收储,美国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9/2010、2010/2011、2011/2012、2012/2013四个年度,中国大豆的产量分别是1498万吨、 1510万吨、1448万吨、1280万吨,预计2013/2014市场年度,中国大豆产量进一步减少到1220万吨。中国油菜籽的产量也呈现出总体减少 的趋势。而中国对大豆和菜籽油的进口量却大量增加,美国农业部今年9月的预测报告称,2013/2014市场年度,中国大豆的进口总量将达到6900万 吨,与上一年度的5950万吨相比,增加约1000万吨。
中储粮2000年成立,托市收购让中储粮的地位日渐重要,而行使粮食市场管理职能的粮食局体系边缘化的体验却日渐强烈。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指 出,《粮食流通条例》(下称《条例》)要求,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承担政策收购、接受政府委托,而在认定收储点、延伸点这项工作上,县级粮食行政管理机 构没有参与权。再比如,《条例》要求县级粮食机构对本辖区粮食工作行政管理,而在托市收购中又明确中储粮负总责,地方部门要支持协助。中储粮既当运动员又 当裁判员的态势日渐明显。而一些有关人士对于大规模收储农产品的效果更表示质疑,美国农业部总经济师Joseph W.Glauber此前对本报记者说,美国已经取消了粮食储备,因为代价太高,而且大量的粮食储备加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
对于中央巡视组的反馈,中储粮党组书记、董事长包克辛称,将切实加强企业党建,完善监督体系,加强监督力量,教育干部职工廉洁从业,注重源头治理,坚决遏制腐败案件多发易发的势头。而上述措施能否解决中储粮机制上的一些问题,能交出什么样的答卷,仍需要拭目以待。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09-26/6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