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二)2002年至今我国农民市民化的现状考察。

  随着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了WTO,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逐步形成,但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地束缚了农村活力的释放,制约了农村市场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如此,还在城乡之间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为此,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标志着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村做出重大的战略部署,特别强调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市民化和城镇化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被大力推进。原有的制度体制障碍不断松动、人们的观念意识也与时俱进,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就业、就学以及住房等方面的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

  (三)我国农民市民化的未来前瞻。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表明农民市民化已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农民市民化越来越成为时代共识,迎来了快速发展的美好时代。但是,从根本上说,由农民到市民转变的顺畅通道并没有形成,城乡之间的各种阻碍还没有取得根本性和实质性突破。简言之,农民市民化前景广阔,但道路维艰,未来仍需一个很长的时期来努力推进。

  三、制约农民市民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一)观念障碍。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思想观念上受城乡对立、体制上受城乡分治的影响很深,因此无论是城市政府官员还是城市居民对农民进城就业,推进农民市民化认识不深不透,远未从战略高度认清农民市民化的必然趋势和战略意义。部分政府官员对农民进城存在两种担心:首先是担心出现“城市病”,怕农民进城会带来城市住房紧张,交通秩序混乱,生活环境质量降低,社会治安恶化。其次是担心挤占城市职工就业岗位,认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会加剧城市劳动力供求矛盾,影响城市居民就业。而城市居民也对农民进城表现出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是接纳心态,进城农民肯吃苦,是很好的廉价劳动力,他们愿意做城市居民不愿做的累活、脏活、险活。另一方面是拒绝心态,因进城农民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抢占了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又因农民工素质相对较低,潜在的犯罪率高,让城里人失去了安全感等。受上述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结果造成了城市对农村的排斥,市民对农民的歧视,表现在行动上不能正确对待进城农民,对进城农民普遍缺少认可、包容、接纳的心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市民化进程。

  (二)素质障碍。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夜之间,昔日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城市居民,大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开始“洗脚上田”,享受市民的生活。但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由此显现:农民的素质层面跟不上物质层面的转换速度,与现代城市不相适应的落后思想和习惯并没有随着身份的改变而改变。对土地自下而上的依赖使得趁国家征地补偿之机抢种抢建的行为依然存在,以血缘关系和乡规民约为纽带的村镇管理模式仍然剪不断理还乱,一些靠出让土地出租房屋富裕起来的村民,过起了坐收房租的生活,甚至沉湎于吃喝玩乐的泥沼。物质生活虽然富了,但精神生活却并未脱贫,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仍保留着落后的传统习俗。特别是小农意识表现得十分明显。法制观念淡薄,对城市中的一些制度法规、市民准则等视而不见,各行其是;缺乏公民意识,对城市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在生活习惯上,仍固守一些不文明、不卫生、不科学的陈规陋习。在城里随处可见这种现象:“城中村”农民习惯把街道和小区的道路当自己家的晒场院和后院,在上面堆杂物、晒东西、泼污水,甚至搭建洗衣台、晒衣架;把本是公共的花坛、草地当做自家的自留地,种上蔬菜,等等。这种现象表明,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建设城区,繁荣经济仅仅是第一步,紧跟其后的必须是提高农民素质。

  (三)制度障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政策措施 群体 农业生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