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的实践一再表明,要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最根本的就是必须调动好、保护好和发挥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政策基点上就必须立足于生产与市场两个“轮子”一起转,依靠市场自我调节和政府调控“两只手”,让农民种粮务农能够获得合理收益。农产品市场调控应由事后调控向做好事前预案迈进,调控品种由粮食向果蔬扩大,调控重点由总量平衡向结构平衡延伸,调控基点由价格过快上涨向兼顾价格过度下跌转变,把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调控工作,近年来在价格、税收、储备和进出口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稳定运行、生产健康发展和保障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少数地区个别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波及全国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农民“卖菜难”和市民“买菜贵”现象依然形成鲜明对比,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影响很大。这表明农产品市场问题远未得到根本解决。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这是中央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和解决“三农”问题新要求作出的战略决策,必须科学把握农产品市场调控的阶段性特征,厘清事关调控目标及手段机制化建设的基本认识问题,勇于在调控政策设计上迈出崭新步伐。
一、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我国是个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经过几代中国人孜孜不倦、梦寐以求地不懈奋斗,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实现了重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为此汇集了政策、科技、投入、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资源。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产品市场波动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针对市场缺陷而采取的农产品市场调控被提上议事日程,以重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及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为代表的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陆续出台。必须首先看到,我国在实践中探索建立的这些调控办法,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市场平稳运行,特别是在2007年前后那一轮全球粮食价格暴涨以及2008年底金融危机时全球农产品价格暴跌中得以“独善其身”,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可是,农产品市场并没有就此平静下来,棉花、糖料价格忽高忽低,“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相继来袭,按下葫芦浮起瓢,过山车式的农产品价格让管理者心急、生产者心虚、消费者心焦,这表明农产品市场调控水平还需要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还需要增强。
近些年来的实践一再表明,要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最根本的就是必须调动好、保护好和发挥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政策基点上就必须立足于生产与市场两个“轮子”一起转,依靠市场自我调节和政府调控“两只手”,让农民种粮务农能够获得合理收益。这不仅需要国家加大农业补贴力度,而且离不开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粮食生产打破丰歉波动的传统周期,2012年实现连续9年增产、连续6年超万亿斤,则是生产促进与市场调控政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历史性成就。但是,从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是市场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再去研究什么问题、哪个品种出现了问题就研究哪个品种,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政策体系缺乏整体性、前瞻性和内在有机联系,这也是近年来农产品市场波动不断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必须抓住“三农”事业发展大好形势,着眼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发展总体目标及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顶层设计。
不止于此,农产品市场调控水平对整个国民经济通胀预期影响也越来越大。农产品市场一头连着农民收入,一头连着市民生计,可以说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跷跷板”。近几年,关于农产品价格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多一些、还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农产品价格多一些的争论不绝于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较高,因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中食品价格的权重高,一旦农产品价格涨幅大,就直接表现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提高,这很容易让人们理解为农产品涨价是通货膨胀的直接推手。尽管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农产品涨价只是通货膨胀的一种表现而非原因,但不管怎么说,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减少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对于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05-31/60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