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职业农民曾信达认为,如果没有机械化,一户一家根本无法耕种数十亩或上百亩的农田。
“农民种粮只能靠专业化、规模化,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邓国华长期在乡村工作,曾担任下派村支书、镇长、镇党委书记,他表示,靠天吃饭的分散式传统耕作模式,使农户的经济处于一个脆弱的层面上,不改不行。
曾雄香告诉记者,他一人耕种100多亩土地,每年卖粮5万多公斤,能养活150人。回瑶村3000亩粮田,如果实行规模化种粮,只要20多个家庭农场就能全部“搞定”。
谢红友爱用数字说话:联合收割机收割1亩水稻作业时间不超过25分钟,然而一个人收割1亩水稻需要2天时间,与人工收割相比,机收每亩可省80元左右,时间上可节省20倍,而且粮食损耗率低;机械插秧1亩不超过35分钟,然而一个插秧能手一天最多只能插1亩。在高效的专业农机具面前,人力黯然失色。
比如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除了为社员提供耕作、育插秧、排灌、植保、收获、加工运输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外,还有意错开时间,到各乡镇田间地头帮助农户抢收稻谷,并赴浙江、江西上饶等地跨区作业,全年可完成机收1.3万亩,机耕1.8万亩,总产值近200万元。
“合作社实行机具共购共用,生产作业服务计划统一安排,减少了机具闲置和田间转移的费用,农机具的利用率大为提高。”小湖镇党委书记吴政禹对合作社经营模式下的家庭农场赞赏有加,他觉得,把部分土地集中到家庭农场,实行机械化耕作,集约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
D待解的难题
土地流转难、资金投入不足、
农民和家庭农场主利益需要兼顾
“创办家庭农场,必须满足一定规模的土地。现在的问题是,土地流转有难度。”曾雄香表示,根深蒂固的土地情结,让农民不愿把土地流转出去,更不愿长期流转。职业农民或家庭农场得不到连片的农田,不方便耕作;更谈不上产业化经营;一年一签的短期租赁,使他们无法规划跨年度的种植计划,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
邓国华对此表示同感:若要保证家庭农场长期稳定发展,则需集中更多的土地,而集中更多土地的前提是让更多的农民改变住所、离土离乡,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中去生存和发展。让农民离土离乡,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确他们和土地间的承包权属关系,并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在曾雄香看来,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另一个大难题是资金。尽管国家财政每年投入水利、道路和补贴的资金不少,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巨大的资金问题。社会资本的参与,将有助力于改变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还意味着给农村注入全新的生产经营理念。把工业理念嫁接到传统农业中,实行公司化运作、标准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将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实现有机连接,使农业生产能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邓国华认为,“公司+农场”、“市场+合作社+农场”将是农业生产经营新的主要组织形式,兼容并包一、二、三产业的休闲式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科研农业、环保农业等,是新型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主要特质。
当不少人开始忧虑青年农民的流失问题时,施曷宝却觉得,农村人口从乡村迁徙城市,有助于城镇化建设提速,而城镇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人群返身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也能够较好地解决“谁来种田”的社会性问题。今后,有专业化的农机作支撑,一部分缺少劳力却又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户,可以得到专业合作社全程的代耕代收。当然其间需要面对的新问题也不少,譬如,离土离乡的农民和家庭农场主能否共同从土地上获得公平、体面的收入,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协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05-15/60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