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明天 我们该怎样种粮?谁来种?

零零社区网友  2013-05-15  互联网

 

  绿意盎然的闽北山乡,又迎来了新一年的春耕农忙。

  建阳市是全国和全省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素有“嘉禾之乡”美称。全市拥有耕地面积50.8万亩,2003年以来,粮食总产以平均每年5.02%的速度递增,2012年粮食总产22.7万吨,平均亩产438公斤。

  如今,谁在种田?种田的效益如何?有何困难?出路何在?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到建阳进行调查。

  A种粮的人

  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

  中老年人成“主力军”

  建阳市潭城街道回瑶村2000多亩的水田,紧挨南武路旁,地势平展,田丘方正,都是粮食高产田。这片田畈中,有的种烟叶,烟苗青翠喜人;有的还长着杂草,沉睡未醒;更多的田块,或有拖拉机翻耕,或有插秧机播绿,空气中飘散着一股泥土的芳香。

  60岁的老农李丰友,背着喷雾器,赤脚在秧田里喷洒农药。李丰友有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家中的十来亩水田,主要由李丰友夫妻打理,农忙时节,两个儿子会回来帮衬一下。

  “有本事的人,都在城市打工。如今在家种粮的,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李丰友说。

  的确,放眼田野,劳作之人都在四五十岁以上,唯一年轻的是28岁的曾信达,他正开动高速插秧机,在溶好的田里来往穿梭,身后,一排排秧苗均匀地分列开来。

  1985年出生的曾信达,也有出门打工的经历。十多年前,初中毕业的他曾到杭州、上海打工。“没有文化,打点小工混口饭吃,一年折腾下来,没剩钱。来年出门,车费还要父母资助。”曾信达有些自嘲和无奈。

  2008年起,曾信达跟随叔叔曾雄香从事专业农业生产,几个亲戚通过土地流转,共同耕种了1000亩粮田,当起了职业农民。“村里30岁以下的年轻人差不多都进城了,我可能是唯一一个务农的80后。”

  分管农业的建阳市委常委施曷宝告诉记者,上世纪末以来,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下,很多青壮年农民离开土地,或经商,或打工,登记在他们名下的土地,部分自种,大多流转。如今的乡村,愿意种田的人越来越少,年纪也越来越大。

  B种粮的效益

  散户种粮每亩净赚千元,

  家庭农场年收益至少10万元

  2008年,建阳市政府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规定》,推进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

  “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必须比他们打工的收入高,否则没人干。”小湖富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谢红友表示。

  谢红友为记者算了笔账:散户种一亩田,可产稻谷550公斤,产值1500元,成本有谷种、插秧、机耕、收割、农药、化肥、田管、晒谷等费用,约五六百元,这样,净收入可达近千元。而一个家庭农场,多一项成本是田租,但利用农机全程耕种,可种百亩,效率高了,人工成本低了。再加上帮助其他农户代耕代收,如一台收割机工作50天可收入3万元。规模经营,机械耕作,一个家庭农场的全年收益少说也有十多万元。如果加上政府各项惠农补贴,职业农民的收入更为可观。建阳市农业局提供了一组数据:2012年建阳市落实中央、省、市、县四级强农惠农政策5项,补贴资金达5543万元。

  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建阳市农民特别是专业合作社购置农机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目前,全市累计农机装机总量达30万千瓦时,机械收获率达80%,机械收获率位居全省前列;水稻机械化插秧7万亩,位居全省第二,是全省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拥有量最多的县市之一。

  在建阳市利民合作社的农机库,旋耕机、起垄机、插秧机等一应俱全,机械总量达158台。利民合作社理事长曾雄香说,这些价值上百万元的农机具,合作社花费仅为总价值的零头。有了这些装备,合作社如虎添翼,耕种效率倍增,生产效益也随之大幅提高。

  C耕种的方式

  通过专业化、规模化耕作,

  种粮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建阳市农办主任邓国华认为,农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同时会影响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

  农业人口的高龄化、低学历,体现了一代年轻人对农业的远离。“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人,对农业知道得很少,不要说让他们种田,他们中间的很多人连田埂都没走过几回。”小湖农技站站长吴荣生说。

  80后职业农民曾信达认为,如果没有机械化,一户一家根本无法耕种数十亩或上百亩的农田。

  “农民种粮只能靠专业化、规模化,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邓国华长期在乡村工作,曾担任下派村支书、镇长、镇党委书记,他表示,靠天吃饭的分散式传统耕作模式,使农户的经济处于一个脆弱的层面上,不改不行。

  曾雄香告诉记者,他一人耕种100多亩土地,每年卖粮5万多公斤,能养活150人。回瑶村3000亩粮田,如果实行规模化种粮,只要20多个家庭农场就能全部“搞定”。

  谢红友爱用数字说话:联合收割机收割1亩水稻作业时间不超过25分钟,然而一个人收割1亩水稻需要2天时间,与人工收割相比,机收每亩可省80元左右,时间上可节省20倍,而且粮食损耗率低;机械插秧1亩不超过35分钟,然而一个插秧能手一天最多只能插1亩。在高效的专业农机具面前,人力黯然失色。

  比如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除了为社员提供耕作、育插秧、排灌、植保、收获、加工运输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外,还有意错开时间,到各乡镇田间地头帮助农户抢收稻谷,并赴浙江、江西上饶等地跨区作业,全年可完成机收1.3万亩,机耕1.8万亩,总产值近200万元。

  “合作社实行机具共购共用,生产作业服务计划统一安排,减少了机具闲置和田间转移的费用,农机具的利用率大为提高。”小湖镇党委书记吴政禹对合作社经营模式下的家庭农场赞赏有加,他觉得,把部分土地集中到家庭农场,实行机械化耕作,集约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

  D待解的难题

  土地流转难、资金投入不足、

  农民和家庭农场主利益需要兼顾

  “创办家庭农场,必须满足一定规模的土地。现在的问题是,土地流转有难度。”曾雄香表示,根深蒂固的土地情结,让农民不愿把土地流转出去,更不愿长期流转。职业农民或家庭农场得不到连片的农田,不方便耕作;更谈不上产业化经营;一年一签的短期租赁,使他们无法规划跨年度的种植计划,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

  邓国华对此表示同感:若要保证家庭农场长期稳定发展,则需集中更多的土地,而集中更多土地的前提是让更多的农民改变住所、离土离乡,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中去生存和发展。让农民离土离乡,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确他们和土地间的承包权属关系,并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在曾雄香看来,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另一个大难题是资金。尽管国家财政每年投入水利、道路和补贴的资金不少,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巨大的资金问题。社会资本的参与,将有助力于改变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还意味着给农村注入全新的生产经营理念。把工业理念嫁接到传统农业中,实行公司化运作、标准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将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实现有机连接,使农业生产能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邓国华认为,“公司+农场”、“市场+合作社+农场”将是农业生产经营新的主要组织形式,兼容并包一、二、三产业的休闲式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科研农业、环保农业等,是新型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主要特质。

  当不少人开始忧虑青年农民的流失问题时,施曷宝却觉得,农村人口从乡村迁徙城市,有助于城镇化建设提速,而城镇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人群返身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也能够较好地解决“谁来种田”的社会性问题。今后,有专业化的农机作支撑,一部分缺少劳力却又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户,可以得到专业合作社全程的代耕代收。当然其间需要面对的新问题也不少,譬如,离土离乡的农民和家庭农场主能否共同从土地上获得公平、体面的收入,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协调……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05-15/60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