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的闽北山乡,又迎来了新一年的春耕农忙。
建阳市是全国和全省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素有“嘉禾之乡”美称。全市拥有耕地面积50.8万亩,2003年以来,粮食总产以平均每年5.02%的速度递增,2012年粮食总产22.7万吨,平均亩产438公斤。
如今,谁在种田?种田的效益如何?有何困难?出路何在?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到建阳进行调查。
A种粮的人
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
中老年人成“主力军”
建阳市潭城街道回瑶村2000多亩的水田,紧挨南武路旁,地势平展,田丘方正,都是粮食高产田。这片田畈中,有的种烟叶,烟苗青翠喜人;有的还长着杂草,沉睡未醒;更多的田块,或有拖拉机翻耕,或有插秧机播绿,空气中飘散着一股泥土的芳香。
60岁的老农李丰友,背着喷雾器,赤脚在秧田里喷洒农药。李丰友有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家中的十来亩水田,主要由李丰友夫妻打理,农忙时节,两个儿子会回来帮衬一下。
“有本事的人,都在城市打工。如今在家种粮的,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李丰友说。
的确,放眼田野,劳作之人都在四五十岁以上,唯一年轻的是28岁的曾信达,他正开动高速插秧机,在溶好的田里来往穿梭,身后,一排排秧苗均匀地分列开来。
1985年出生的曾信达,也有出门打工的经历。十多年前,初中毕业的他曾到杭州、上海打工。“没有文化,打点小工混口饭吃,一年折腾下来,没剩钱。来年出门,车费还要父母资助。”曾信达有些自嘲和无奈。
2008年起,曾信达跟随叔叔曾雄香从事专业农业生产,几个亲戚通过土地流转,共同耕种了1000亩粮田,当起了职业农民。“村里30岁以下的年轻人差不多都进城了,我可能是唯一一个务农的80后。”
分管农业的建阳市委常委施曷宝告诉记者,上世纪末以来,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下,很多青壮年农民离开土地,或经商,或打工,登记在他们名下的土地,部分自种,大多流转。如今的乡村,愿意种田的人越来越少,年纪也越来越大。
B种粮的效益
散户种粮每亩净赚千元,
家庭农场年收益至少10万元
2008年,建阳市政府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规定》,推进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
“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必须比他们打工的收入高,否则没人干。”小湖富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谢红友表示。
谢红友为记者算了笔账:散户种一亩田,可产稻谷550公斤,产值1500元,成本有谷种、插秧、机耕、收割、农药、化肥、田管、晒谷等费用,约五六百元,这样,净收入可达近千元。而一个家庭农场,多一项成本是田租,但利用农机全程耕种,可种百亩,效率高了,人工成本低了。再加上帮助其他农户代耕代收,如一台收割机工作50天可收入3万元。规模经营,机械耕作,一个家庭农场的全年收益少说也有十多万元。如果加上政府各项惠农补贴,职业农民的收入更为可观。建阳市农业局提供了一组数据:2012年建阳市落实中央、省、市、县四级强农惠农政策5项,补贴资金达5543万元。
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建阳市农民特别是专业合作社购置农机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目前,全市累计农机装机总量达30万千瓦时,机械收获率达80%,机械收获率位居全省前列;水稻机械化插秧7万亩,位居全省第二,是全省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拥有量最多的县市之一。
在建阳市利民合作社的农机库,旋耕机、起垄机、插秧机等一应俱全,机械总量达158台。利民合作社理事长曾雄香说,这些价值上百万元的农机具,合作社花费仅为总价值的零头。有了这些装备,合作社如虎添翼,耕种效率倍增,生产效益也随之大幅提高。
C耕种的方式
通过专业化、规模化耕作,
种粮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建阳市农办主任邓国华认为,农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同时会影响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
农业人口的高龄化、低学历,体现了一代年轻人对农业的远离。“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人,对农业知道得很少,不要说让他们种田,他们中间的很多人连田埂都没走过几回。”小湖农技站站长吴荣生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05-15/60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