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社科院专家:支招破解农业生产激励下降困局


   自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九年连续增长,但食品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热点问题。无论从第一产业GDP平减指数来看,还是从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来看,都表现出一致性的快速增长势头,其中,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在2003~2011年比总体价格水平(CPI)年均高出4.2个百分点,是 推动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力量。目前食品价格的上涨趋势仍在继续,如何遏制这一上涨趋势成为当前和今后宏观经济调控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于食品价格长期持续上涨的原因,从根本上来看,仍然是农产品供给相对不足。粮食虽然连年增产,但与居民食物需求增长相比仍然缓慢,从而造成食品供给相对 不足。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快速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需求因食物结构变化而大幅度增长。与我国大陆居民具有相似食物消费习惯的日 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其人均每天摄入的热量大约2900千卡、蛋白质85克、油脂85克,我国大陆居民食物消费虽然从数量上看也达到了这一水平,但是从动 物类食物中摄取蛋白质的比例只有30%,从植物类食物中摄取油脂的比例只有是45%,大大低于日韩台50%和60%的水平。1996~2010年,全国居 民肉蛋奶消费量年均增长4.6%、3.4%和12%,远高于其他农产品消费。我国居民食物改善性需求巨大,带动了包括粮食在内的食品价格不断上涨。

   一般来说,在农业产能充足的情况下,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应该会有力地刺激新一轮农业生产,从而抑制食品价格持续上升。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食品价格上述传导 机制并没有形成,食品价格上升对生产刺激作用不足,农产品增产幅度不够,从而造成食品供给相对不足。为什么食品价格上升难以形成对农业生产的有效刺激呢? 我们的研究发现,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业收益的分配格局发生了不利于农民的变化,食品价格对刺激农业生产的传导机制逐渐失灵,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相脱 节,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下降。因此,从长期来看,要保证食品的充分供给和价格稳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收益分配不利于农民的格局,形成有效的食 品价格传导机制,让食品价格上升能够正确传导为对农业生产的有效激励。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导致农业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变化,农民难以从农业增收中获得足够的收益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生产要素或者说农民自己拥有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加快流出农业,现代生产要素或者说农民需要购买的

  生产要素(机械、化肥、农药、良种、饲料)加快进入农业。1996~2011年,外出农民工数量每年平均增长5 . 4 %,2011年全国共有超过2.5亿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1996~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年均减少0.5%。与此相对应,机械、化肥、农药、良 种投入不断增加。1996~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均增加6.5%,化肥投入量年均增加2.7%,农药用量年均增加3.1%。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农业收益分配格局的重大变化。在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和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出的情况下,农业要增产就必须增加现代生产要素(机械、化 肥、农药、良种、饲料)的投入和提高科技水平。现代生产要素不是农民自有的生产要素,需要从工业和农资部门购买,这些需要购买的生产要素过去在农业总投入 中的比重不高,但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增产越来越依靠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从而使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在农业收益中占有越来越高的分配比 例,挤占务农农民收入。根据我们的测算,1996~2010年,农民自有生产要素在农业总投入中的比例,从60.6%下降到50.6%,下降了10个百分 点。这意味着农业每增收10块钱,农民在2010年要比1996年少挣1块钱。

  农业收益分配格局变化导致农民生产激励不足,食品价格传导机制逐渐失灵

   农民在农业收益分配中的比例下降,带来了农业增产的激励问题: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逐渐偏离。根据测算,农业每增收10块钱,农民在1996年能分得 6.06元,而在2010年仅能分得5.06元,下降了10%。由于农业收益转化为农民收入的部分越来越少,农民务农的经济激励逐渐下降,造成农业投入不 足、增产乏力,进而带动农产品价格上涨;价格上涨的收益在来年进一步从务农收入中流失,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在较长时期内使得食品供给跟不上需求增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生产 土地 耕地 粮食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