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推行“土地大集中、资本大投入、装备高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多样性经营、企业式管理”这种模式的地方,在当今的世界上也属凤毛麟角,仅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极少数几个国家才“玩得起”。
把美国称为“农业强国”是无可置疑的。中国人看美国农业最“过瘾”和最“震撼”的东西,便是美国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高科技支撑,但很少了解美国也为农业现代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例如在投入上,美国对农业领域的投资历来比工业领域的投资大,每生产1美元农产品,约投入8美元,在联邦政府预算中仅次于国防开支,占第二位。在消耗上,美国每年生产3000亿公斤粮食,要消耗6000万~7000万吨石油、800万吨钢铁,同时消耗大量的磷、钾等肥料。在污染上,美国农业严重依赖化肥和农药,化肥和农药的过量施用导致土壤恶化和环境污染。美国有31个州存在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衣阿华州大泉盆地从1958年至1983年的25年间,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美国现在每年使用的杀虫剂和除草剂为4.5亿至5亿磅,其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已经无法清除。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资本、技术和能源密集型产业,靠的是用高投入来换取高产出。这种农业模式很难避免经济和生态的双重困境:资本替代土地的结果,是大量的能源消耗、巨额投入和沉重的财政负担,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资本替代劳动力的结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导致了劳动力失业和两极分化。有学者断言:当发达国家在强大的价格支持下进行世界农产品倾销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小农便必然纷纷破产。发展中国家如果不从根本上颠倒世界的既定秩序,要想复制美国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便是痴心妄想。这种模式你既学不到,也不敢学。
其实,日本、韩国、以色列、中国台湾等地区,现代农业也相当发达,甚至可与美国农业“叫板”。这些国家与地区与中国大陆一样,普遍存在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属于耕地资源严重短缺的类型。他们在培育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并没有选择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那种“土地大集中、资本大投入、装备高科技、企业式管理”的模式,而是把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先进的生物科技和小型机械上,并紧密围绕农业生产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和农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需求,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鼓励农民开展家庭经营式的精耕细作,从而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以保障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始终处在相对平衡的水平上。
我2010年在台湾南投县信义乡调查其农业时,该乡农会理事长告诉我,政府不支持农村土地向大户和企业集中,即使有足够的理由,也不能超过30亩。
不知是什么原因,东亚地区的这一现代农业模式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我们总是喜欢把目光“钉”在美国模式上。
其实,我们的邻居――菲律宾就曾经做了一回扎扎实实的“冤大头”而成了“反面典型”。当年,菲国的许多“海归派”认定,菲律宾的农业和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学习美国经验,依靠资本的力量来改造落后的小农生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大力鼓励农民土地流转,积极支持资本下乡搞规模经营,放手让跨国公司和本国资本家控制菲律宾农村和农业生产。在这种形势下,大量农民成了农业工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菲律宾经历了30年左右的高速发展阶段,被“誉”为有效解决了“三农”问题的“亚洲典范”。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资本日益替代劳动,农业工人被陆续“炒鱿鱼”。大量失地和失业农民涌入各类城市,而城市又无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失业问题迅速转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菲律宾的人才满世界流浪,女人作为“菲佣”更是成为国家名片。只要一到香港,就可以发现铺天盖地的都是菲律宾“保姆”。菲律宾经济社会至今仍然是不知何日为止的衰败态势,就是“三农”问题引爆的炸弹。
大规模生产与农民就业问题
菲律宾学习美国农业模式得到惨痛教训,就算中国有朝一日GDP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大哥大”,政府财政富得流油,有钱实现“资本大投入”了,也不见得就可以推行美国的现代农业模式。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人均仅有1.39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美国现有可耕地约1.52亿公顷(1公顷=15亩),牧场5.6亿公顷,加在一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3.18%,人均耕地0.66公顷,是世界人均耕地(0.23公顷)的近3倍。美国不仅地多,而且人少,全国总人口只有3亿。其中,农业人口更是微乎其微,大概为600万人。“吃饭”对中国来讲是“天大的事”,在美国则为“小菜一碟”。为防止化肥、农药等工业产品对土壤的污染,有些州还颁布专门法令,让大量的土地每年有计划地进行“休耕”以涵养地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2-09-19/58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