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温家宝:尽快改变连片特困地区的落后面貌


  按照新的标准全面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是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主攻方向。武陵山片区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人口多、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型多,在全国很有代表性。国务院去年就决定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在11个片区中第一个批复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第一个召开了启动会。这表明中央对武陵山片区发展与扶贫工作高度重视。要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扎实推进各项扶贫工作。

  一、充分认识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经过多年努力,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在这个基础上,去年5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11月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会议作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比此前的标准提高了92%;二是集中力量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将包括武陵山片区在内的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这两个决定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各方面普遍认为,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把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扶贫范围,是社会发展的进步;划定连片特困地区,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是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创新。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以温饱标准衡量的贫困现象总体上大幅减少,但以新标准衡量的扶贫任务仍很艰巨。去年末,新标准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仍有12238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3%。特别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相当突出,贫困现象呈现出区域分布集中、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加大等特征,扶贫开发还需要长期艰苦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一批连片特困地区,集中力量给予重点扶持,有利于深入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新机制,下大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提高扶贫开发成效;有利于促进全国最困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释放这些地区的发展潜力,提高全国区域发展协调性;有利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调动这些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保护好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二、认真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是一项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规划指导。国务院已批复了武陵山、乌蒙山、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要继续抓紧工作,年底前编制完成其他8个片区规划,同时指导有关省区在年底前编制完成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3个片区的扶贫攻坚规划。规划要体现“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突出每个片区的区域特点和比较优势,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武陵山片区作为全国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试点,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示范带动,在实施规划过程中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坚持让贫困群体受益。片区规划是一个综合性规划,包括的建设内容很多。在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重点建设任务时,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优先解决贫困人口最关心的紧迫问题。要继续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两手抓,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继续坚持扶贫到户、整村推进,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按新的扶贫标准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对那些可能对扶贫工作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政策和建设项目,要进行贫困影响评估。

  二要着力解决瓶颈制约。武陵山区长期受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困扰。要以实施规划为契机,下决心尽快补齐这方面的短板。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对完善主通道、消除省际断头路、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有关键作用的重大铁路和高速公路项目,抓好主通道联络线、通县公路、县际断头路建设,扩大路网覆盖面。条件成熟的铁路和公路项目,要尽早开工建设。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统筹解决好工程性缺水和中小河流防洪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大电力、通信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提高乡镇到县城、行政村公路等级。兴修农田水利,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增加抗旱水源。加快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对生存条件恶劣、不适于人类居住的地区,要在群众自愿前提下,逐步实行易地扶贫搬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基础设施建设 油茶 人居环境 特色优势产业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