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改革创造“三农”发展的黄金十年


  民为邦本,国事农先。中国的问题实质是农民问题,革命时期如此,建设时期如此,未来的发展依然如此。抓住了农民问题,就抓住了中国发展的根本;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找到了中国发展的钥匙。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谁赢得农民,谁赢得中国”;邓小平同志也告诫我们:“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几个月后的2003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在同年3月接着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不仅是我们党“三农”理论的重大突破,而且还标志着我们党治国理念的重大创新。从此,重中之重战略成为党和政府的重大意志,成为“三农”改革发展的思想之源、理论支撑和决策基础,成为与我国“三农”改革发展最紧密、最重要的关键词。“三农”问题也从此踏上了全面解决、彻底解决的历史征程。

  改革不仅需要意愿,改革更需要设计,而“重中之重”就是“三农”顶层设计的灵魂和柱石。顺着“重中之重”的思维逻辑,面对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和农民弱势的现实,中央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大战略论断,确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村的战略任务,明确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积极调整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乡利益关系,促进了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在一些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随着顶层设计的步步落实,“三农”理论、政策和制度的改革创新结出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回顾这些年来我们党“三农”改革创新的奋斗历程,使我们对“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没有不断改革的探索精神,就不会确立并践行重中之重战略思想;没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完全可以说,是理论创新打开了制度创新的闸门,是制度创新撬动了实践创新的杠杆,是实践创新把一个黄金时代展现在我们面前。

  改革未有穷期

  创新无止境,改革无穷期。大国兴衰的历史告诉我们,辉煌因锐意改革而得,也会因改革停滞而失;历史的经验还告诉我们,不仅要在发展遭遇困难时强化改革,也要在发展顺利推进时深化改革,还要在繁荣治平时不忘改革。只有始终坚持改革,不断深化改革,把改革当作一种使命,让改革成为一种意志,“三农”黄金期才能持续保持,“三农”发展才能不断呈现新的气象。

  保持“三农”黄金期需要始终坚持改革。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虽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份额会下降、农村人口会减少,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三农”问题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工农城乡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更加广泛、相互作用更加直接,“三农”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范围的重大问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蝴蝶效应”让“三农”的位势变得更加重要和关键,其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不断改革并形成“三农”投入持续增加机制、农民增收持续扩大机制、农村发展持续加强机制,我们才能保持“三农”发展的稳中求进,才能为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不断强化改革。应该深切地认识到,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更加艰巨。当前,粮食安全领域存在的三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一是粮食的刚性需求与生产的硬性约束的矛盾,二是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三是劳动力转移与“谁来种地”的矛盾。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保障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努力形成提升农业比较效益的增收机制,大力拓展推进农民职业化和新型农民建设的内生机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增收 强化 粮食 农业现代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