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回归


  此番回到原点,绝非倒退回起点那么简单,而是在更高层次的基础上重新起飞

  “今年的粮食收储,除中储粮是委托政策收购主体外,其他企业不再接受委托。”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在今年两会上的表态,让不少人士解读为引入竞争机制的粮食收储政策又重新回归独家执行。

  从八年前独掌托市收购大权,到与多家主体同台竞技,再到重新成为唯一委托政策收购主体,中储粮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好转或改变。粮食收储政策绝非简单地画个圈。此番回到原点,绝非倒退回起点那么简单,而是在更高层次的基础上重新起飞。

  抢粮风波

  公开信息显示,2010年夏季小麦收储,除中储粮总公司之外,中粮集团、华粮集团受委托首次入市收购。在托市粮食收购改为多元主体的第一年,国内玉米、小麦、水稻等价格就出现轮番大涨,尤其是2010年6月,河南、安徽、山东等地出现了抢购小麦现象,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重视。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收购主体的增加和国家财政补贴的存在,在敞开收购条件下,收购的粮食越多,存储的时间越长,享受的国家补贴资金也就越多。这样的粮食收储政策,导致一些参与政策收购的企业尝到了多收多储多赢利的甜头,屡屡出现违规抢购粮食、收购粮食品质不达标、以次充好、想方设法拖延粮食出库时间乃至出现了“转圈粮”等乱象。河南、河北甚至出现了粮仓小麦爆满、露天存放小麦的现象。

  抢粮乱象既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增加了用粮企业的成本。上述政策仅仅执行了不到一年时间,多收购主体加入导致的小麦价格飙涨,就对通胀形成了新的压力,也影响了未来粮食调控政策的走向。

  抢粮乱象让一些高层人士大为恼火。国家粮食局2010年11月4日公布六条整肃粮食收购市场的措施,意在减少粮食收购主体,避免抢粮现象发生。此后,国家粮食局还专门撰写一篇有关“粮价上涨”原因的调研报告上报给国务院。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宋杰凝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中粮、中纺、华粮等粮食收购主体的性质不同,因而在利益诉求上也有所不同,加上我国未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因而存在管理成本上涨的情况。以中粮为首的参与粮食托市收购的企业偏重发展粮食加工和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粮价,也导致粮食抢购、收购粮食品质不达标、拖延粮食出库等乱象丛生,与原先设想的效果大相径庭。”

  以玉米为例,从2010年以来,国内玉米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深加工企业对原料的大量需求是导致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知情人士表示,过去国家下发一个文件即能平抑粮价波动,但现在粮食调控已经出现严重的“不适症”。抢粮风波增加了政策执行与监督的成本,削弱了政府对国内粮食调控的力度,国内粮价上涨幅度变得难以掌控。

  政策回归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始于2004年。按照规定,国家每年在粮食播种前公布水稻、小麦等最低收购价政策,当市场价低于最低价时,由国家指定的粮食企业――中储粮总公司以最低价进行收购,以此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农民利益。

  至今,粮食托市政策出现了几次大的调整。起初只对小麦和水稻实行最低价收购,2008年以后大豆、玉米等也开始了临储收购政策。这几年,粮食托市收购主体仅限中储粮。

  从2009年开始,国储粮食收购主体范围开始扩大。首先,为缓解国家库存压力,满足企业需求,缓解运输瓶颈,玉米收购主体除了中储粮、中粮、中纺等集团外,南方饲料企业也可参与到收购中来。其次,为引入竞争机制,探索多元化道路,2010年开始,中粮、中纺、华粮三大粮油类央企开始参与托市粮食收购,以期营造一个竞争的收储市场。

  不过,仅仅一年时间,中粮、中纺、华粮三大央企纷纷被“降格”,其参与政策粮收购的形式已改为受中储粮“委托”。当年出台的《201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中确定“在主产区执行最低收购价的企业为中储粮总公司及其分公司”。2012年,国家粮食局明确今年托市粮食收购仅限中储粮一家,并由过去的敞开收购改为将控制粮食委托收购规模。

  中储粮总公司内部权威人士对记者表示:“早在去年国家就重新明确了中储粮在粮食托市收购中的独家主体地位。国家粮食局官员在今年也已公开表态,重申粮食托市收购委托主体仅限中储粮一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储粮在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中的主体地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小麦 农民利益 回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