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提高农民积极性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2月12日至3月10日,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安徽组在安徽南陵县、青阳县、芜湖市、繁昌县、池州市、桐城市、歙县、霍邱县等地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走访了16个乡镇、21个村的424个农户,填写调查表420份,召开座谈会24次,报送简报20篇。

  在安徽走村串户的一个月里,调研组不仅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推动工作,更为重要的是接地气、知民情,加大对重大问题的研究、探索力度。调查结果再次说明:一定要把提高农民积极性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什么能实现增收八连快?

  与全国情况一样,安徽全省近年来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分析原因主要有四条:

  一是政策落实并积极创新。2011年,安徽省累计落实农业“四补贴”及小麦抗灾补助资金86.59亿元,省财政安排7000万元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1.15亿元改善农田基础设施、78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1200万元推进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等,并把粮食增产任务分解到主产市,纳入年度考核。认真落实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全省积极探索政策创新,在种养大户扶持、农业设施用地、菜篮子工程等方面出台利好政策,提升广大粮农的生产积极性。

  二是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全省农技推广体系落实到位;采取乡镇站与区域站相结合、专业站与综合站相结合等多种模式。现已完成55个乡镇种植业站、1245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点建设。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在所有乡镇全部增挂了牌子,落实了2名以上监管人员,明确了岗位职责。全省计划用2到3年时间,全面完成乡镇三站条件建设。扎实推进3500万亩粮食行动核心示范区、452个部级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创建16家部级、130家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25个国家级、50个省级蔬菜标准园,创建61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结合,集成推广技术,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专业化防治,特别是作为全国超级稻推广的重点省份,进一步扩大了超级稻的推广范围,有效提升了粮食单产和总产。

  三是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省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283家、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7212个;全省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7300万亩、带动农户800多万户。2011年,全省耕地流转面积1112万亩,占全部耕地的18%,70%的县建立了土地纠纷仲裁庭,80%的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耕地得到集约化利用,提高了粮田复种指数,有效节省了种粮成本。南陵县种植水稻实现了从“四代一管”到全程代管服务模式,实现了耕地不流转也能规模经营。桐城市一个种粮大户,将5万亩流转耕地由一季稻改为稻麦两季,仅此一项就增加粮食1万多吨。位于繁昌县的安徽同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碗粥生产企业,通过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带动了周边近10万农户规模种植生产,大大促进了早稻的销售与效益升值。

  四是农民增收主要增在政策与务工收入上。2011年,安徽把农民收入指标纳入各市的考核内容,省农委也把农民增收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对各市农委的绩效考核内容。2011年,安徽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7.9%,其中工资收入增加23.6%、转移性收入增加33.3%。经调查,打工收入由过去的80元/天上涨为100元至150元/天;被调查的十几个村中的外出打工人数较去年均有10%的增长,有的村甚至高达20%,老人就近就地打零工也能有80元至100元/天的收入。

  建议:在基层调查,大家都认为“三农”的好形势,靠政策、靠科技、靠劳动力转移,但目前政策的边际效应在下降,外出务工再增加也有限。建议进一步出台、宣传和落实政策;引导生产向种养大户集中,提高组织化程度,着力开展专业化服务,最大程度减少生产风险;切实搞好市场销售服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种养业附加值。

  为什么农民不愿种地?

  空心化、老龄化目前在农村已经非常普遍。在调研组走访的16个乡镇21个村中,在家务农的农民大多为55岁以上的老人,年轻劳动力几乎都在外打工。农民走出农村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收益低。南陵、青阳种田农民计算,一亩地即使种两季,一年纯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只相当于打工10天的收入。二是风险大。农资价格上涨,农机、用工成本增加,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始终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三是离农思想。城乡在基础条件、社会保障、文化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很多农民为了孩子上学只能去城市打工陪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粮食 土地 相结合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