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程国强:要抓紧建立农业补贴基础信息系统


  稳定粮食生产亟须创业支持政策体系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

  ■本报记者 江宜航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社会富,农村稳则社会稳。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 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就此,中国经 济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

  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

  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实现了连续8年增长,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 规划水平。即便如此,我国粮食供应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这些年粮食发展的道路也表明,我国的粮食生产保障能力还比较脆弱,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正因为 此,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程国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任务,更是当前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确保“稳中求进”大局的基础支撑。必须千方百计保障粮食生 产不滑坡、保持农产品价格不大起大落。但是,在粮食“八连增”的高基数背景下,保持粮食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生产出现滑坡的风险日益上升。

  我国粮食生产“八连增”的经验表明,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而“政策好”是其中的关键。只有有效的政策支持和 激励,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真正做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此,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稳定粮食 种植面积”,“农业补贴要继续增加总量,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创新完善农业支持政策机制迫在眉睫

  中国经济时报:“政策好”是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的关键。但是,许多代表反映,目前粮价上涨跑不过农资价格上涨,种粮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现有农业支持政策力度还不够,政策效果也不像原来那么明显,难以继续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程国强:进入新世纪以 来,中央先后出台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以价格支持 为基础、以直接补贴为主体的农业支持政策框架体系,为这些年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重要而关键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一些政策措施的效果出现边际效应递减趋势,个别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改变了政策设计初衷,由过去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鼓励 粮食生产,转变为单纯的农民收入支持措施,政策效能趋于弱化。还有的政策在实施操作上也有较大完善的空间,目前已出现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向逐步增强等问题。

  我认为,目前的农业支持政策措施经过8-9年的实施,确实到了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的阶段。否则,很难在新形势下保护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 食生产稳定发展。特别是,要根据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抓紧创新政策机制,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指向性和有效性,探索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强农 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新思路、新方式和新举措。

  保供给应是农业政策的首要目标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确实存在政策效能弱化问题,一些政策未有效发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作用。在下一步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程国强:最基本的,要把握一点,必须明确现阶段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保供给、促增收”。其中,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供 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历史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运行的战略需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耕地、淡水等农业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 日益增强,种粮比较效益持续降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度越来越大,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必须把确保粮食等主要 农产品基本供给,作为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业政策的首要目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水稻 政策措施 大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