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河南“小麦经济”变局 结构调整需适应市场变化


  结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1998年,河南省提出了“专用化、优质化、多样化”的小麦结构调整目标。

  1999年年底,离“郑麦9023”通过河南省鉴定还有一年多,西平县人和乡党委书记艾建平找到许为钢,以高出普通小麦3倍的价格,购买了10万公斤“郑麦9023”。第二年,西平县在人和和环城两个乡,拿出2万亩土地,试种这一品种。

  许为纲说,“郑麦9023”的投产和推广,当时受到河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不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在法规许可的情况下,将投产日期提前了1年。”

  但农民一开始并不买账,在未看到效益的情况下,他们不愿意轻易冒险。1997年进入西平县农业局的李万祥说,为了让农民试种新品种,该局不得不做出承诺,一旦新品种出现减产,政府负责赔偿损失。他们花高价买来的种子,也以低于普通种子20%的价格出售。

  但农民心里还是不踏实。李万祥说,相比以前普遍种植的半冬性品种,“郑麦9023”是弱春性品种,播期要延后两个星期,否则很容易发生冻害。但放心不下的农民,几乎还是按照原有的播期播种。于是,负责紧盯播期的乡村干部,就不得不和农民玩一种猫鼠游戏。

  黄广有当时在西平县顺灵镇做镇长。为了控制播期,他把乡村干部全部发动起来,把住各个路口,有人来回在地里转,如果有人提前播种,就问种的是啥麦,如果是“郑麦9023”,就不让种。“有一户非要种,我就让村干部把播种机熄火,把摇把掂走。”

  到了第二年,形势就发生了变化。“郑麦9023”的产量,比原来的品种平均高出100斤,收购价格也高出8分到1毛钱。这样,与以前相比,1亩的收益就高出100到200元。

  看到了收益的农民蜂拥而至。丁志发说,他们村第一年收获的小麦,没来得及拿到粮店去卖,就被附近乡镇的农民给抢光了,1斤换两斤。

  在2000年的2万亩试验后,2001年,西平县种植“郑麦9023”的面积达到40万亩。占该县全部种植面积的40%。

  改变的格局

  当许为钢把“郑麦9023”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时,郭天财的生态区划试验也有了结果。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他把河南省划分为几大生态类型区:淮河以南,种弱筋和中筋小麦;黄河以北和豫西,种强筋小麦;黄淮之间,主要种中筋,也可以根据土壤结构种强筋。

  郭天财说,为了弄这个生态区划,他把河南省几十年的气象资料和土壤资料都翻出来,仔细分析,再把一个品种种在不同的地方,看品质有什么变化,以分析其与气候、土壤和纬度之间的关系。

  本世纪初,河南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两个基地”和“小麦经济”的概念。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两个基地”是指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小麦经济”就是要延长小麦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当时是河南省省长。他对河南省发展“小麦经济”的解释是:河南是小麦主产区,播种面积占全年夏、冬两季 总种植面积的二分之一,而且很难找到可以大面积替代的作物。在WTO的背景下,只有走提高品质、加工增值、提高综合效益的路子,才能化挑战为机遇。

  郭天财说,河南是小麦大省,吃的却是康师傅的方便面;是大豆的主产省,吃的是四川的豆瓣酱。“这个不行,不能老做原料省,这样没前途。”

  在李克强的推动下,河南作出重大调整。

  魏仲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到2004年,河南省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已达2597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到2011年,河南省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860万亩。

  优质小麦的推广,改变了中国的进出口格局。1999年和2000年,中国共进口小麦132万吨。两年加起来,不到1996年进口小麦的14%。

  2002年11月,河南延津县向印尼出口5000吨小麦。这是中国食用小麦出口的第一笔,给连续几年小麦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2009年,丁志发与农户签订的第一个5年合同到期,他随即又与农户续签10年。他说,自己非常信赖优质小麦的前景,而他本人就是优质小麦直接受益者之一,2011年获奖之后,他甚至跑去买了一辆新帕萨特,“算是对自己的鼓励”。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粮食 优质小麦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