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河南“小麦经济”变局 结构调整需适应市场变化


  结构调整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10年前,河南“小麦经济”的变局就得益于科学的市场判断。

  1月6日,一辆崭新的红色拖拉机开进丁志发的院内。丁志发把它跟另一辆个头较小的拖拉机停在一起,排得整整齐齐。对他来说,这是两枚“勋章”。

  在此之前,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表彰了300名种粮售粮大户,丁志发是其中之一。这辆崭新的拖拉机,就是他的奖品。另外一辆,是河南省政府在2009年给他的奖励。

  丁志发是河南省西平县人和乡大朱村农民。从2004年开始,他在种粮上发了财,并且越发越大。眼下,他通过租赁或“公司+农户”的方式,手里管理着4万亩左右的土地,每年的收益上千万元。

  丁志发的成功是上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遗珠”。这场从1998年开始的结构调整,到2004年已近尾声。河南省政府大力倡导的优质小麦,已占该 省全部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在该省持续多年的卖粮难题,已云开雾散。丁志发看准时机,适时入市,从此紧跟大盘,赚了个盆满钵满。

  2012年1月8日,在第五届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表示,当前中国粮食总量供需基本平衡,但品种结构矛盾比较突出。这既是对上一轮结构调整的肯定,又预示着新一轮的结构调整。而未来的答案,就在对过去经验的梳理中。

  差的没人要好的没人种

  上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从“卖粮难”开始,此后,市场波动伴随着结构调整的整个过程。

  1995年以前,丁志发拉着一架子车小麦,通常要等上两天两夜,才能把粮食卖给粮店。粮店前的公路上,通常会排出几公里的长队。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从四面八方赶来,满头大汗,不知所措。

  粮店里的仓库已经装满了,但粮食还没有收完。粮店的工作人员一方面要面对牢骚满腹的农民,同时又为收上来的粮食出路发愁。一位退休的乡粮管所所 长说,粮店内到处都是粮食,五六年的粮食都在仓库里压着。“我们跑了几个省去卖粮,从河北到东北,再到西北,待了一个星期,都没卖出去。”

  为了应对1993~1994年出现的粮食波动,中国政府在1994年上调了一次粮价,涨幅高达42%,1996年,粮价再次上调,涨幅达 40%。这大大刺激了中国的粮食生产,1994~1996年粮食产量连续3年大幅度增长,连续跨越了9000亿斤和1万亿斤两个台阶,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 度,于是造成粮食过剩。

  截至2002年11月,河南省小麦库存达到288亿公斤,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要为此补贴30多亿元。

  全国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到驻马店调研,一家面粉厂的厂长对他说,当地的小麦,1斤3毛多都没人要,而从加拿大进口的“加麦二号”,1斤一块三,他们还要请着客买。

  这是一个“结构问题”。当时,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种的是只适合生产面条、馒头的中筋麦。这种附加值较低的品种,曾在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上立下大功。但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中国人的消费需求,正从过去的“吃饱”向“吃好”转化。

  这一需求的变化对小麦市场的冲击表现在:市场对主要用来生产面条、馒头的中筋麦的需求开始减少,而对主要用来生产面包的强筋麦和生产饼干的弱筋麦的需求开始增加。

  而在当时的中国,强筋麦和弱筋麦被认为与主流的消费市场无关,在国内几无生产。这方面的需求,绝大部分通过进口解决。1978~1997年,中国的小麦进口量为20013万吨,占同期粮食进口总量的81.06%。

  一方面是过剩,一方面是奇缺,郭天财说,这是结构出了问题。站在河南的田间地头,他就在想:能不能用我们的国产小麦,替代来势汹汹的进口小麦?而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在分析中国的粮食结构时也说,中国的小麦产略大于需,但优质小麦供给不足。

  上世纪80年代初,在著名小麦专家胡廷积担任河南省副省长后,郭天财接任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研究推广协作组组长。

  他组织了一个20多人的团队,在河南省政府100万元资金支持下,开始对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在河南省生态区划的研究。

  “猫鼠游戏”

  1997年,河南省农科院小麦专家许为钢培养的“郑麦9023”基本成型。这个从1990年开始培育的强筋品种,带着当年中美“入关”谈判的气息,日后成为进口小麦的主要替代品之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粮食 优质小麦 品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