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青海、内蒙古等地调研发现,尽管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据统计,全国约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保护草原生态刻不容缓。
牲畜数量剧增,草畜矛盾突出
四川若尔盖草原,红军长征曾经走过的沼泽大草地,如今难见沼泽。
稀疏的草地,斑驳的沙丘,白色、紫色的小花夹杂在绿草中。“这些花看上去很美,但杂草丛生是草原退化的表现。”四川省若尔盖县副县长余斯刚说。
若尔盖草原被称为“西部高原之肾”,每年为黄河补充30%左右的水量。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草荒了,水少了,鼠多了,沙来了。余斯刚说,近20多年,全县境内湖泊干涸了200多个,400多万亩草原退化,草原每亩产草量下降了50%。
青海玉树草原,生态同样堪忧。这里年产水量629亿立方米,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然而,“水塔”生态告急。玉树州农牧局局长东嘎说,玉树退化的草场面积已经达到54%,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6%,沙化面积每年以7.8万亩的速度在扩大。
乌珠穆沁草原是内蒙古最好的草原之一。如今,各种重型运煤车辆穿梭往来,留下一道道车辙,仿佛是草原的道道伤痕。
大草原病因何在
过度放牧是主因。以若尔盖县为例,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全县人口从2.2万增加到7万,牲畜从33万头增加到120万头,超载达到155%。“草场面积没变,牛羊多了好几倍,草原哪受得了?”唐克镇索格藏村牧民嘎让交说。
全国情况也是如此。牧区牲畜数量剧增,草畜矛盾突出。2010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0%,264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44%。
过度索取成人祸。上世纪50年代以来,“向草原要粮食”,垦草种粮愈演愈烈,全国累计开垦草原约3亿亩,其中近50%被撂荒成为裸地或沙地。
草原得不到休养生息,生产能力不断下降。据统计,全国草原平均产草量较上世纪60年代初下降了1/3~2/3,恶化的生态成为制约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
草原生态恶化导致下游河湖干涸,沙尘暴、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威胁加剧。研究表明,我国60亿亩草原每年碳储量约为30.6亿吨,草原每年碳汇总计约1300万吨。
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退牧还草、治理沙化、牧民定居……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工程,目的就是要改变“重利用轻保护”、“多索取少投入”的状况,偿还草原生态欠账。
加大投入治理草原生态。“黑土滩综合治理,混播了4种草籽,3年禁止放牧,加塘草原的生态逐渐恢复,项目区草原植被盖度由30%提高到70%以上,产草量提高3倍~6倍。”青海玉树州草原监理站站长徐宁说。
退牧还草给草原“放假”。从2003年~2010年,中央投入135.7亿元实行禁牧封育。草原休养生息,去年项目区平均植被盖度、草产量分别提高12%和50.5%。
“生态好了,减畜也增收。”四川阿坝州草原工作站站长陈涛说,8年来,全州禁牧面积达到2350万亩,牦牛数量减少30万头,去年畜牧业产值达到21.7亿元,翻了一番。
草原要生态,牧民也不能“饿肚子”。保护草原生态,说到底是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草畜平衡。在这方面,许多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内蒙古,一些有条件的贫困牧区实行异地整体搬迁,使牧民安居乐业。宝力格嘎查是锡林浩特市朝克乌拉苏木最贫困的嘎查之一,草场退化、沙化严重,雪灾和旱灾经常影响牧业生产。2008年,宝力格嘎查牧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异地整体搬迁。
牧民集体在定居点生活,产生了新的就业需求。年轻牧民放下牧鞭,到城市开出租车,到矿山搞服务,牧区由牧业一统天下拓展到各种行业百花齐放。搬迁之前,牧民赛音嘎日嘎家人均收入勉强达到4000元。现在,人均收入1.5万元以上。
一些地方加强对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加快转移。四川省从2009年~2013年,每年安排1万名牧区青年接受3年免费职业教育。新疆从2007年开始,实施“转人、减畜、转生产能力”战略,开展牧民技能培训,积极引导牧民发展民族手工业、民俗旅游业等二、三产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11-23/55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