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自给自足未必利于粮食安全 耕地应合理利用


  近期,有报道称国土部门已经掌握了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全国耕地数字,虽没有具体公布,但可以明确从2005-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没有减少,反而有了大幅增长。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指标是,2015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18亿亩,比2010年的数量不变。而当前的调查统计显示,全国实际耕地面积为20.26亿亩。数字上的增长,使得有消息透露,18亿亩耕地的指标将上调:一位土地部门的人士表示,“‘十二五’规划的指标肯定是要变化的,可能新的提法是2015年比2010年的耕地保有量不变,不会再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因为实际目前支撑1万亿斤粮食产量的是20亿亩耕地,所以是否要改成‘20亿亩耕地红线’,要等国务院的表态。”

  政策之下,各地违规用地的现象依然,从政策颁布的趋势来看,地方上希望多占用耕地加快城镇发展的普遍希望,在保住既有耕地的前提下,依然难以实现。

  城市的扩张、农村的发展都需要占用现有耕地,有太多的需求与耕地政策产生矛盾。从世界发展的经验来看,城市化是全球共同的目标,城市化意味着土地和各种能源利用的集约化。

  中国对粮食安全的特别看重,跟1959-1961年的饥灾的惨痛记忆有重要关系,但那是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政府公共行为失策,与耕地面积无关,全国粮食储备和出口在当时并未受大的影响。所以,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将让人民吃饱饭作为施政建设的一大方向,目前已经成果显著。

  耕地政策的设置是否合理,它明显表现出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面对多出的两亿亩耕地,相关政策是否可以进行调整?本报特约记者采访了经济学家茅于轼,茅于轼认为,土地红线,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在作怪。

  有面积无单产,起什么用?

  时代周报:耕地红线的划分,在你看来最大的约束作用是什么?

  茅于轼:这作用大得不得了。18亿亩耕地是高压线,地方政府官员里谁要是违反了,马上就被拿掉乌纱帽。

  时代周报:现有耕地政策,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了吗?

  茅于轼:中国缺土地而要解决的办法是用好每一块地。耕地政策把用好每一块地设置为一个障碍,因为有红线。所以现在各个地方都想各种办法躲,我在这里用了一块,到别的地方给你补一块,这做法很愚蠢,非常低效率、十分浪费的办法,是作茧自缚。

  政策的设置,不能忽视亩产量的高低。产量等于平均亩产乘以面积,光有面积,没有单产,管什么用。劳动力、化肥、农业机械、灌溉技术都是决定粮食单位亩产量的要素。1950年中国人口总数是5.52亿,当时的粮食产量是1.32亿吨,平摊下来人均产量是239公斤;而到2008年的时候,人口总数是13.28亿,粮食产量是5.29亿吨,人均产量398公斤。由此可见,60年间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倍,粮食产量增加的成就,使得人均粮食产量增加了67%。这是数据上的证明。

  从个人生活的直接感受来说,我们现在在粮食上以及粮食的加工产品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吃得比以前更饱、更好。而这一切,是建立在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大幅缩减的事实之上。数据,结合对生活的直接感受,产生这一令人吃惊的成就也很简单,单位产量在60年里几乎增加了四倍。可以说,在全世界来讲,粮食都已经不是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要素了,但很多人的观念还一成不变。

  现在不考虑单产,就是缺乏科学头脑。18亿亩土地是什么质量的土地,高产田和低产田产量相差一两倍,国家对此并没有说明。18亿亩的限制,只有规定每亩单产量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中国不仅仅是耕地面积少,其他可供国人使用的土地面积也紧张,平原只占国土面积的12%,解决的唯一之道是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使每一寸地用到它最能发挥生产能力的用处上去。

  时代周报:你一直在强调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率,而非死守耕地总量。

  茅于轼:应该用市场的办法,市场会解决资源的最优配置。除此之外,谁也解决不了,只有市场能解决到底需要多少耕地,市场会平衡的。要是粮食不够,就涨价了,有更多的投入,包括土地,现在很多土地是撂荒的,大家都知道。

  市场在起着支配的作用,它不需要这么多地,就撂荒了,粮食也不会出问题。

  自给自足未必利于粮食安全

  时代周报:国家可以合理计算出耕地需求量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粮食 土地 耕地面积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