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是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把全市分为两部分:以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为半径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三峡库区为主的“渝东北翼”和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的“渝东南翼”。“两翼”地区包括17个区县,集中了全市50%以上的农村人口、80%的贫困人口,有1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1个市级贫困县。“两翼”地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90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50元。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重庆市把农民增收作为振兴“两翼”的突破口,实施“两翼”地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以下简称“增收工程”),即从2010年开始,用3年时间使“两翼”有劳动能力的农户95%以上增收1万元。前不久,我们对“增收工程”进行了专题调研。
创新举措
突出工作到户。“增收工程”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实行增收目标、项目规划、政策扶持、帮扶指导、培训服务“五个到户”。市里为“两翼”300万农户统一制作“增收明白卡”并张贴上墙,增收年度计划、支撑产业、扶持项目及帮扶责任人等一目了然;制定出台低门槛、普惠性的扶持政策,去年用于扶持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达6.3亿元;开展“三进三同”和“结穷亲”活动,组织干部和科技人员与农民结对帮扶;采取“市级培训大户、区县培训能手、乡镇开展普训”的方式培训农民。
突出产业带动。“增收工程”最关键之举就是大力开发农村闲置资源来发展经济,将增收“建”在产业上。一是放活山林经营。在注重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林下养禽、林下养畜、林间种植、林果产业、林业产业等林下经济。二是盘活闲置水库。利用三峡水库打造天然生态渔场。三是挖掘土地潜力。利用荒山荒地发展柑橘、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并依托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经济。四是用好闲劳闲资。积极引进电子产品、水晶饰品、打火机零部件加工等项目,组织农民利用农闲时间组装加工,实现增收。
突出科技支撑。市里分三批建设良种场111个,区县自建良种场119个,确保每个支柱产业都有相应的良种场支撑。选聘108名高级专家定向服务“两翼”,派遣科技特派员700余名,编印发放“傻瓜技术”资料100万份。健全农技服务责任制,县级专家包片,乡镇农技员包户,实行责任、绩效、考核“三挂钩”。推进高产示范,在“两翼”建立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91个,面积95万亩。
突出政策扶持。明确“三大投入”、“四项扶持”的扶持政策。“三大投入”,即财政、项目、金融投入。建立“增收工程”专项资金,政府3年投入100亿元;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营业税地方所得部分全额返还,去年5家银行向“两翼”累计投放贷款近200亿元。“四项扶持”,即实行林下经济补贴、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补助、龙头企业税收返还和贴息补助、农业保险保费补助。对财政投入,将资金切块到区县,由区县结合实际,以农户为单元明确扶持重点和补贴标准。
突出改革创新。一是创新金融服务。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及林权抵押融资办法,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设立村镇银行3家、小额贷款公司19家,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14家。二是推进农户联合与合作。实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验项目”,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634个,农户入社率达到33%。三是发展产加销一体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实施“龙头”带动。市财政补助1.8亿元,建设18个大型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开展农商对接、市场建设等“五大行动”。四是创新“龙头”带动模式。推行“托养”、“寄养”等办法,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出资购买种畜禽,农户无需垫付成本即可发展生产。
初步成效
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两翼”农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较上年增加800元,增长21%;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有30%左右的农户一年就实现万元增收目标。
农村发展焕发生机活力。“增收工程”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17个区县的特色产业逐渐形成,农村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落到实处。重庆市把“增收工程”确定为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一把手”工程。各区(县)分别设立由区(县)委书记或区(县)长任组长的专职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使“三农”工作真正成为重中之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8-12/54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