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国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使农业基础地位得到有力巩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持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坚持基础。“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也是现代农业建设深入推进的时期。

  当前和今后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农业生产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尚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我国大多数地区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以及产后社会服务等方面仍显不足,因此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小规模家庭农户分散经营,户均耕地面积和养殖规模狭小,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粮食、棉花和猪牛羊肉分别为482.93、22.56和37.2公斤。细碎化的土地小规模经营和兼业化的养殖方式,造成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无法满足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业对成片规划化种植和养殖基地的需求,尤其是许多加工企业要从众多分散种植的小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大大增加了收购费用。

  (二)农业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但国际资本逐步渗透我国农业产业链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使得我国小规模农业面临着越来越直接的国际竞争,国外低价农产品大量进口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国内价格稳定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提出了更严峻挑战。尤为明显的是,近几年国际资本对我国农业领域的渗透,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农业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跨国并购成为外资进入我国农业的重要手段。国际通过投资办厂、参股控股等方式控制加工环节,跨国粮商集团进入我国粮油产业实施“产业链一体化、布局规模化”的发展策略,从而获得更低成本、更高效率。通过规模布局进入加工环节,再同时进入上游原料市场和下游的产品销售市场来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控制。

  (三)农业生产方式依然粗放,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力增大

  我国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依然不高,在国内化肥价格进一步上涨的背景下,化肥用量偏大的现象在我国各粮食主产区普遍存在。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增长9%之后,一直到2010年虽连年丰收,但增长率均大大低于2004年,2005年、2006年基本在3%以内,2007年增长0.7%。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0616亿斤,比上年增加42亿斤,仅增长0.4%。粮食继续增产的压力在不断加大,难度在不断增加,尤其是我国这样一个人多耕地少,工业化、城镇化跨越式发展的国家,粮食生产一旦上到一定台阶后,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产幅度就有很大困难。生产粮食的基本资源――耕地资源日益紧缺,但地方政府城镇化、工业化占用耕地的冲动仍然难以遏止。农业生产面临的新情况与原有旧矛盾交织在一起,相互叠加强化,增加了稳产增产的难度。

  (四)工业膨胀加剧环境污染,造成农产品质量不高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该阶段正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时期;有些地方政府暗中降低环保门槛,环境治理成本人为降低,加上矿产资源价格、能源价格和工业用地成本偏低,扭曲的市场机制拉动工业畸形增长。工业、城市用水急剧增加,与农业用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而且缺乏严格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水质性污染导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我国可用水资源的供给更加匮乏。工业污染导致不少农产品原料质量偏低,达不到加工业对农产品质量要求,加工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受影响等。

  (五)高素质的职业农业劳动力少,难以满足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的需求

  我国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008年对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的调查显示,初中文化程度占52.8%,小学以下占 31.4%,其中6.1%为文盲或半文盲,特别是从事农林牧副渔方面的劳动力文化程度更低,基本上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由于缺乏文化知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缺乏科技知识,也使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和运用。低素质、低技能农业劳动力过剩,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短缺,导致工业结构向高端升级遭遇劳动力技能障碍。从短期看,土地规模经营还达不到很大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仍将是主流;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还比较滞后,无法弥补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不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土地 耕地 农业资源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