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了山西省乳制品生产企业重新换发生产许可证的名单。本次山西省共有12家乳制品企业获得新的生产许可证,占全省乳制品生产企业总数的30%左右。近七成乳制品企业被挡在乳制品新政门槛之外,将为山西省原料奶生产、供应带来何种变化?4月8日,记者走访了省城一些卖场及省农业厅饲料奶业管理办公室。
近期以来,乳制品生产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国家提高乳制品生产企业门槛,重新颁发生产许可证。在这一轮“大风暴”中,许多实力较弱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纷纷被挡在门外。记者注意到,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的12家乳制品生产企业重新换发生产许可证名单中,除蒙牛、伊利等国家知名乳企赫然在列外,山西本土乳制品龙头企业古城乳业、雅士利乳业等也位列其中,上述四家乳制品企业及其下属企业占重新换发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近六成。
据悉,此次被挡在乳制品生产市场大门外的企业有长治市牧村乳业有限公司、阳泉田园乳业有限公司、山西省榆次博瑞乳品有限公司、山西颐源阳光工贸集团有限公司等30家,约占全省乳制品企业的七成。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乳品企业被“拒之门外”的主要原因是未获得产业政策准入、未申请或未通过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乳品新政出台后,相关部门对乳品企业的管理将更加严格,如乳品生产企业须配备“三聚氰胺”检测设备,而一套设备则需要上百万元。
8日上午,记者在太原市新建路美特好超市内看到,前来选购乳制品的顾客络绎不绝。在袋装液态奶销售区,蒙牛、伊利等国内大品牌的产品占据了90%的场地。该销售区的一位巩姓工作人员介绍,现在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都喜欢买大品牌、大厂家的东西。之前,他们卖场销售的液态奶品牌有五六个,但由于一些品牌的产品销量不太高,卖场就不再卖了。目前,蒙牛、伊利等奶产品的进货量最大,销量也最大。
该工作人员介绍,自从国家抬高乳制品生产企业的门槛后,超市在进货时加大了核查力度,未获得生产许可的企业产品绝不允许进入卖场销售。另外,每个批次的产品都要求厂家附带检验合格证明。
记者仔细查看后发现,有些乳制品包装的QS标志内印有“质量安全”,有些印有“生产许可”。对此,太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处的工作人员介绍,QS标志内印有“生产许可”的就是“新政”后要求的新标志,不过新旧标志之间有个过渡期,到今年年底将不允许再使用印有“质量安全”的QS标志。
近年来,山西省奶牛业得到快速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2002年,太原、朔州等六市十五县、区被国家农业部出台的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列入优势奶业区域,标志着山西省的奶业生产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闻名的奶牛养殖大县山阴县的奶牛存栏数达7万多头,村子里大多数人家都养奶牛,有的村子奶牛比人还多,农民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于奶牛养殖。
据省农业厅饲料奶业管理办公室的负责人介绍,2008年河北“三鹿”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以后,给山西省奶业带来不小的震动,为加强原料奶的管理,山西省迅速对原料奶生产和收购环节予以进一步规范。目前,山西省奶牛养殖业及奶站建设仍存在问题,表现为全省奶站少,奶牛散养户多。山西省奶牛存栏量现为40余万头,其中有40%左右为散养奶牛。山西省仍需建设500余座奶站才能满足养殖户需求。建这么多的奶站需投入2亿多元,资金缺口较大。
“原料奶销售成为买方市场,奶农没有发言权,乳品企业在货源不足时加价收购,而在货源充足时压价收购现象时有发生。”省农业厅饲料奶业管理办公室的负责人如是说。据悉,自2008年以后,山西省奶牛养殖效益开始下降,乳品收购企业为降低风险,纷纷减少原料奶的收购。受此影响,山西省一些地方甚至发生奶农把鲜奶倒掉的极端事件。
该负责人介绍,自“三聚氰胺”事件后,奶站不再收购散养户的原料奶,一些散养户只好把奶卖到当地一些小乳品企业。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奶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国家抬高乳制品企业门槛后,有利于实力较大的乳制品企业发展,但对奶牛养殖户和奶站来说,原料奶收购企业的减少意味着原料奶销售渠道随之减少,原料奶的生产和收购将随着乳制品产业的变化而重新布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7-27/54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