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专家解答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原因


  在久旱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迎来多轮强降水,多地遭遇暴雨洪涝。是什么原因导致旱涝急转?日渐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因何发生,又应该如何应对?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气候中心专家。

  6月26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鸣响暴雨蓝色预警,预计26日20时至27日20时,我国多地有大雨或暴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引人关注:6月份之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近60年来最严重的冬春持续气象干旱;进入6月份后,这一地区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接连4轮强降水过程的降水量为近60年历史同期最多。

  旱涝转换如此快速、剧烈,这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一次

  记者:长江中下游地区近期所经历的旱涝急转在历史上是否出现过?

  丁一汇(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气象学上有一个术语叫“6月突变”,是指每年6月份,东亚大气环流会有一个突然的调整,随着南海夏季风暴发、暖湿气流北进,雨带会从华南北推到长江流域。

  今年6月份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偏旱,进入6月,持续少雨的态势迅速转变,先后遭受4轮暴雨强降水天气过程袭击。旱涝转换如此快速、剧烈,自上世纪50年代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是第一次。

  记者:旱涝转换如此快速、剧烈,主要原因是什么?

  丁一汇:从大气环流和水汽条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进入6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转换快;南海季风由弱转强,青藏高原对流活动异常活跃并东移;长江中下游水汽输送和水汽收支状况发生根本性转变。

  长江中下游干旱和洪涝是大范围大气环流和海洋温度异常的结果

  记者:有人怀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和洪涝,和三峡水库有很大关系。气候专家如何看这个问题?

  丁一汇:根据现有的资料和研究,可以很明确地说,三峡水库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洪涝没有大的关系。

  从我国内陆来看,三峡水库是比较大的一个水体,但是相对于全球来讲,它却是一个很有限的水体。三峡水库的库容在全球大型水库中也只排在20多位。

  研究表明,一个地区发生暴雨,需要从比它大十几倍以上面积的地区收集或获得水汽。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峡水库不能左右比它面积大很多倍的地区的旱涝过程。

  我国是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天气气候受到周边海温变化和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影响很大,两者的温差会影响季风的强度,导致暖湿气流往北推进程度的变化,从而决定雨带的南北移动。比如说,青藏高原积雪的状况对亚洲甚至北半球都有影响,三峡水库的影响和它比起来,可以说不是一个量级的。

  三峡水库是2003年6月开始蓄水的,但长江流域从1999年开始就从多雨期转变为少雨期,近十几年来,长江流域年均降水量减少了10%―12%,由原来的年均1250毫米减少到1100多毫米,主要的降雨带向北移动到黄淮地区。

  这个事实说明长江中下游干旱和洪涝是大范围大气环流和海洋温度异常的结果,而不是三峡水库的问题。

  三峡水库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存在的,但影响有限,大致不超过10公里

  宋连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研究员):近60年资料分析研究表明,三峡库区的气候变化和整个西南地区是一致的。对比分析三峡库区蓄水前后的气候,水库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存在的,但影响的范围很有限,大致不超过10公里。比如,因为水热容量大了、水面宽了,使得年平均气温有所上升,但是夏季降温效应也明显。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对周边气候的可能影响,目前国内外都有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数值模式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三峡水库的建设不会对周边区域气候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国际上一般认为,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大范围气候的影响并不明显。

  例如,位于巴西和巴拉圭两国交界的伊泰普大坝,库区属温润亚热带气候,与三峡库区的气候和环境类似。对伊泰普水文站在水库1984年建成前后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水库周围的年均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都变化很少。对水库周围的6个农业气象站的多年数据分析也表明,兴建水库并未引起库区周边地区的气候发生任何趋势性的变化。

  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导致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发生

  记者: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和洪涝的成因,是更大范围的大气环流,那么这样的大气环流,是否也给其他地区带来异常天气?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气 气候 干旱 洪涝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