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滞销,菜农叫苦连天,如何帮助菜农渡过难关,近来成为民间和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政府要求各部门和超市企业采取措施,解决菜农切身难题,众多网友在论坛和微博中纷纷发起“多吃蔬菜”的倡议活动。这些行动虽如暖流滋润菜农心田,但更多专家致力于揭示菜价起伏背后根本原因,呼吁建立起长效机制,解决菜农信息不畅、盲目种菜、组织化程度低等关键问题。
上海一些区县经验表明,政府平时注意平衡蔬菜种植,“保淡”、“保绿”,对“冬淡”价格低于成本价的蔬菜实行最低价格保险,帮助寻找对接销售的超市等措施较为有效。
1 菜价下跌背后的直接原因
个别地方蔬菜滞销,每年都会出现,但今年涉及范围更广、情况更为严重。业内人士普遍的分析是,其一,今年的倒春寒天气,导致北方蔬菜上市延后,正好与南方蔬菜大面积上市迎头赶上,南北夹击使菜价被严重压低;其二,生产流通环节长期存在的难题仍然是导致蔬菜降价的主要原因,即流通中间环节过多;其三,农民看到种什么菜挣钱,就一窝蜂地种什么,去年赚钱的就都种,容易导致来年生产过剩、供大于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蔬菜价格出现这种大幅度下跌,局部地区的部分品种严重滞销,与去年蔬菜种植面积过多相关。而去年种植面积扩大的原因,是因为去年蔬菜价格涨幅过大,政府就采取补贴当地城郊农户的办法,让他们恢复蔬菜生产。价格高时担心没菜吃,补贴力度加大,这是一种顺周期的调节,这种调节带来的往往不是把波动幅度减小,而是放大。
2 菜农对市场信息判断不够
菜农之所以容易“跟风生产”,背后的原因是我国的菜农依然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组织化程度不高。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分析,组织化程度低带来三个主要问题,第一便是菜农对市场信息的判断力不够;其二为菜农面对收货方时,议价能力不够;其三是菜农想和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缩小中间链条,不让钱被中间链条赚去时,组织能力不够。
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李辉尚也称,避免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是信息引导,增强农民获得市场价格信息的渠道,使农民和市场的信息对称。如何使农民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杨禹认为政府应起到主要作用。
3 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李国祥认为,导致这次蔬菜价格下跌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农户“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缺少有效对接机制造成的,他担心,今年菜价下降,很有可能导致下一季种植量减少,而致来年菜价暴涨。所以,要解决菜价坐“过山车”的根本办法,还是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人王世奇的文章称,小农生产模式已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效益提高和农民增收,寻找由“小农制”到“大农制”之路是当务之急。
曾因专著《我向总理说实话》而引起关注的“三农”问题学者李昌平发表评论,呼吁政府积极扶持农民组成生产合作社,帮助农民实现与消费市场直接对接,让农民真正握有农业产业化的主导权。,他质疑,在过去一年里,到底有谁出钱来建立这样的农产品信息服务系统?并指出,政府应把这项工作当成公众服务的一部分,帮菜农掌握蔬菜价格信息。
4 借鉴国外农业协会的做法
李国祥介绍,在欧洲美洲等地,农产品的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如美国靠的是大企业集中化程度高,有供应主渠道的作用;在日本,协会加企业的作用很大,农民加入协会后,可实现有计划生产。
此外,国外普及多年的协会并不是单纯组织规模化生产,更重要的作用是提高群体对生产信息的获取、市场谈判议价及生产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李国祥认为,我国的协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和能力极为有限,往往是一种半官方机构,与农民关系不大。他指出,我国要改变现状,须结合中国国情,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出流通环节的航母,由他们组织农民生产、与农民签订合同,帮助农民解决私人的小生产与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与需求。
5 政府要起到关键调节作用
杨禹认为,核心措施是加大政府调控力度。过去认为菜篮子让市场之手提就可以了,现在发现它变得脆弱时,就要两只手提,一只是政府之手,一只是市场之手。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5-06/53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