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岩:粮食高价时代来临,在种植面积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近几年粮食价格还将维持高位。不过,随着价格的上涨,将会促进种植面积的上升、同时,随着粮食价格的上升,生物能源生产可能受到控制,从而平抑粮食价格的上涨。
马明超:现在的焦点是华北地区干旱演变的情况,如后续灾情恶化,或会引发食品价格进一步上行。
中国北部久旱未必歉收
东方早报:世界粮农组织近期表示,中国干旱可能影响世界粮食市场,在你看来,本次旱情对中国农作物的产量和价格影响有多大?
郑风田:目前国际机构一直在炒作“中国北部久旱歉收,全球小麦价格看涨”,还炒作“如果中国的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力不能显著提升,随着中国变得富裕,粮食需求提高”。实际上,这些国际投机机构是要哄抬国际粮价,借机大赚一笔。从现实来看,现在是冬季,小麦还在冬眠,需要水量不是特别多,但要是持续干旱一两个月,那形势就会发生变化。目前还无法判断小麦是否会减产,然而中国70%的粮食都是秋粮,小麦作为夏粮,在中国农产品的总量上占比不是很大,所以除了小麦会有略微减产外,玉米、稻谷还是增产的。
丁声俊:虽然由天气因素造成的旱情不容忽视,但中国主产区小麦并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目前已经返青,因此还没造成减产。
中国去年在水利建设方面颇有成绩。据实地考察了解,全国几大小麦主产区都有一批高产、稳产的田地,有相当一部分面积的土地已经浇上土表水,等返青后,加上科学的管理,不仅不会绝收,甚至可能在今年夏粮收获时取得一个较好的收成。
时岩:中国小麦产量是否下降以及减产幅度并不能肯定。目前国家正积极采取措施对产区进行灌溉,另外2月下旬之后的天气才会对产量有较大影响。同时,国家小麦储备充裕,即使小麦减产,供给仍有保证,因此,供需面不支持价格大涨,前期炒作有过度的嫌疑。
马明超: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时曾是小麦进口大国,其后渐渐自给自足,国际市场对中国干旱会引发中国小麦进口需求激增的担忧不切实际。
此外,中原地区的小麦抗寒能力特强,目前的干旱是气象干旱,不是农业干旱。但也有数据预计“拉尼娜”现象还要延续3-5个月。因此后期旱情可能存在一定的变数。
东方早报:中国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的波动,会对全球农产品价格产生怎样的影响?
丁声俊:中国农产品对外依赖度低,储备充足,应该不会对世界农产品价格上涨造成太大影响。相反中国是一个稳定的力量,比如韩国此前由于大白菜供不应求,造成价格飙涨,但随着中国出口给该国充足的大白菜,价格便迅速回落。
时岩:中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在于需求,中国需求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粮价的上涨。
政府抛储需考虑适度性
东方早报:作为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中国于去年开始进口玉米,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目前国内几大农作物中对外依存度最高的产品是什么?未来需求增长最快的农产品是哪类?
郑风田:进口玉米是一种战略上的调结构手段,在中国,玉米主要是喂牲口吃的,中国人的口粮是大米和小麦,那么通过国际市场进口一部分玉米来作为调节,以前播种玉米的土地就可以用于播种口粮。
中国农产品的自给率已在98%以上,除了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大豆,其他农产品品种的进口率都不足1%,而大豆主要用于生产饲料和油,因此缺口不会太大。
东方早报:各国政府都在推出政策遏制粮价,干预措施成效如何?
马明超:政策一般分两个方面,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行政方面,包括限价、整顿等;市场方面,包括限制出口、增加进口等。这些手段的缺点是,抬高了其他国家的价格,打破了平衡体系。
时岩:主要措施就是限制出口,鼓励进口。对于稳定国内粮食供给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导致世界粮食供给紧张,限制了自由贸易。
东方早报: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国家相关部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调控手段,你认为调控政策效果如何?政府还可能出台什么新的调控措施?
郑风田:国家通过推出“国十条”、大量抛储等手段来调控农产品价格,成效还是十分显著的。目前为了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中国一直在维持低粮价政策,但考虑问题不能脱离货币多发这样一个现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2-21/52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