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特别是近期,由于参与政策性收购主体增多,除国资巨头和中小型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也在进军中国粮食收购市场,竞争性收购愈演愈烈,进一步导致了粮食价格上涨。业内人士对此忧心忡忡,甚至认为外资的深度进入,将左右粮价上涨,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窃以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外资的进入推高了粮价,但是据此认为外资将来可能操控中国粮食价格,甚至影响中国粮食安全,却未免言之过烈。
我们看到,从上半年到现在的下半年,包括水稻、玉米、小麦等在内的粮食价格出现了普遍上涨,而粮食价格普遍上涨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一是国内物价总体呈上升趋势,粮价上涨预期较强;其二是今年气候条件极端异常,粮食减产了一点;其三是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一些企业的进货成本也在上升。同时不能不看到,由于国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楼市、高耗能产业受到国家调控,从中退出的资金需要寻求新的投资渠道,而粮食及诸多的农产品也就成为这部分资金的炒作去向。可以说,包括外资在内的资本的出击加剧了粮价的上涨。
问题是,现在外资在粮食领域占有多大的话语权?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提供的数据显示,以稻米为例,2008年稻米加工业共有企业7311个,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其中,民营企业产能和产量所占比例为85%和85.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能和产量分别占14%和13.2%;外商投资企业在稻米加工业中所占比重在1%左右,在小麦加工业中所占比重约为0.3%。看来,在粮食加工领域,中资企业占有绝对比重。而在流通领域,外资也只是配角。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今年7月10日,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0年新产小麦3480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976万吨,占收购总量的85%。至于水稻和玉米这两大类粮食产品,中资企业在流通中应该也是唱主角。
外资粮食企业占“小头”,人们为何对其何其害怕?恐怕主要是基于对粮食这种事关国计民生且影响经济全局的特殊商品过于敏感,也是对其他诸多产业领域被外资悄然操控引发的联想。实际上,不说目前粮食企业中资“绝对控股”的格局,就是国家对粮食的操控力,也是可以放心的。针对市场上囤积、炒作粮食的行为,国家在严厉打击,而充足的粮食储备也完全可以抑制粮价的不合理上涨。可以相信,由于产粮大省并未受灾,粮价不会出现剧烈波动,随着新粮的上市,价格将会稳定下来。
我们说,对外资在粮食收购问题上无须过于担忧,并不是说对外资粮食企业的动向可以视而不见,掉以轻心。因为,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市场里,如果加入了新的“因子”,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情况。今年“三夏”期间,实力雄厚的外资粮食企业“益海嘉里”首次在山东、石家庄等地介入粮食收购环节,而且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一般每斤高5厘钱左右;而益海嘉里今年首次在南方启动的早稻收购,延续了其在北方小麦收购中的高调,8月1日率先挂牌收购常规早稻,每百斤98元的出价,既高于今年国家制定每百斤93元的早稻最低收购价,也高于江西市场早稻每百斤95元平均收购价。不能不说,正是因为外资企业进军中国粮食收购市场,引发了竞争性收购,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除了益海嘉里,有消息透露,国际四大粮商中的法国路易达孚,今年也开始介入中国小麦收购市场。这些外资粮企资金量大,而且似乎不计较效益,只注重开拓和占领市场,来势逼人。据了解,益海嘉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在我国设立了40多家工厂和20多家贸易公司,成为知名的粮油加工贸易商,打造出“金龙鱼”、“胡姬花”等品牌。今年,益海嘉里仅在山东济宁就投放了6亿元收购资金,按此资金量和当前价格计算,能收到30万吨粮食。值得注意的是,外资粮企往年主要靠竞拍国有粮库收储的小麦来满足其生产需求,而今年却直接委托主产区的一些私营粮食收购企业、粮食系统改制剥离的粮库等收购主体,代收代储。
的确,面对实力雄厚、嗅觉灵敏的外资粮商,将会增加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难度,国有粮食企业和其他民营加工企业也将生存艰难。
应该说,我国小麦、玉米、稻谷产需基本平衡,进口量很小,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基本不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然而,在看似平静的粮食市场中,仍然涌动着“暗流”。从北方抢购小麦到南方高价收谷,外资粮商正加紧进入我国粮食行业,在我国粮食市场“跑马圈地”的步伐在加快,或对国内粮食市场带来新变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11-11/50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