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发改委10日3次发文谈物价 强调补贴低收入群体


  国家统计局与国家发改委谈物价的话题近来频现媒体报端,对于百姓关注的物价话题,两大部门也以各种渠道发出澄清的声音,其中,发改委在近期三谈物价(5月14日、19日、24日),主动回应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受到各界关注。

  统计局专家称蔬菜短期暴涨影响有限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2.8%,其中,食品类涨幅最大。三四月份全国蔬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8.5%和24.9%,而北京涨得更多一些,分别上涨32.7%和32.6%。

  但单从CPI看,统计数据却显示很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对此解释称,CPI不是单一商品的价格涨幅,而是一个总体指标,反映的是全国13亿多人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化情况。而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价格变化的感受。

  另外,有些商品和服务是经常性的消费项目,百姓对价格的上涨更敏感。比如大蒜价格暴涨,老百姓感受特别深,但可能忽略了猪肉价格低于去年同期,其他蔬菜价格也没像大蒜一样疯涨。虽然蔬菜涨幅很大,但蔬菜在CPI中的比重有限,短期的暴涨对CPI总指数的影响是有限的。

  对于有百姓觉得生活成本越来越高,CPI是否被低估的问题,统计局专家指出,这是个人承受能力的差异。如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食品和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上,当前CPI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中又以食品类、居住类涨幅居首,因而低收入家庭会感到价格涨幅大、生活压力增加。对高收入人群来说,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小,而他们购买的轿车、手机、电脑、液晶电视等价格又多为降价趋势,因而对价格上涨也就没有那么敏感,承受能力也更强。

  一般来说,普通居民关注的是“吃穿用住行”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和服务。而CPI调查的范围更加广泛,是一个加权计算后的综合平均数,其中既包含有上涨的品种,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种,如果居民用具体上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与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相比,就会觉得CPI低估了。

  对于有个别网民称蔬菜价格“发烧”,CPI数据未反映真实通胀水平。价格统计专家庞晓林表示,如果拿国家公布的CPI跟我们每天上街买东西所接触的每一种商品去比较,往往大家会产生误解或者是错觉,因为不同的人群对物价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消费结构群体对物价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地区的物价涨幅不一样,大家对物价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也是近年来新闻媒体和网络质疑CPI的问题之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大蒜 数据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