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8日专电 当前,社会主义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路宽了,房起了,农民腰包渐渐鼓了。但经济发展也带来新的问题,据专家估算,全国有8亿多农民,即使有1亿多在外打工,常住人口也有6亿多,每天产生的各种生活生产垃圾数量惊人。这些垃圾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进而通过这一环境链条危及农村耕地安全。由于资金和机制的缺失,广大农村正在遭遇“垃圾围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村建设,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参加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对“垃圾围村”非常忧虑,他们呼吁,要加大财政投入,尽快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和相关基础设施,抑制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垃圾无人管 生态环境恶化
“农村垃圾没人管。村里找块空地作为集中倒垃圾的垃圾场,村民每天把垃圾倒在那里,但没人清洁和运走。时间长了,就堆出一座垃圾山。”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福安市坂中乡后门坪村党支部书记雷金梅说,“因为是山区,一到梅雨季节,从上游留下来的水都是臭的,不仅污染下游居民的饮水源,稻田里的农作物也跟着遭殃,还有空气污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如今,农村日产垃圾量在增加,并且垃圾的构成尤其是生活垃圾也越来越接近城市。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凤台县李冲回族乡魏郢村食用菌养殖专业户鲁中祝说:农村垃圾污染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生活垃圾污染,农村没有垃圾集中点,农民习惯随意倾倒垃圾;二是农作物污染,现在农民生活燃料使用蜂窝煤、液化气的多了,农作物秸秆不再是主要燃料,而秸秆的处理很难,如果直接烧了,会污染大气,如果不烧,长期堆放会污染环境;三是养殖产生的污染,如养鸡或养猪,会产生大量粪便和废水,但普遍缺乏配套治污处理设施。
“比如,村里每天屠宰的牛数量一般不低于300头,牛胃里掏出来的东西、牛血、粪便等,路边扔得到处都是,牛血有时还会漫到路面上,空气中充斥着又腥又臭的气味,县城的出租车、公交车都不愿去我们那里,去一次,车里的腥臭味几天散不干净。”鲁中祝代表说,经过几次改进,屠宰户在自家院子里挖了个坑用来扔垃圾,路上干净多了,但这样处理不够彻底,空气中依然弥漫着腥臭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刘凤之在《关于加强我国北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案》中呼吁,我国北方农村生态环境存在很多隐患,加强北方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应受到高度重视。
资金和机制“空洞”亟待填补
说到村民集中倒掉的垃圾为什么没人管,雷金梅代表一脸的无奈。“垃圾处理需要钱啊,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个乡有22个村,只有五六个村有收入,有经济条件的村子就管管,没有经济条件的村子就只能任由垃圾堆成山了。”她说。
“主要原因是缺钱”是不少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的共识。资金“空洞”成为治理垃圾污染的瓶颈。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长泰县岩溪镇湖珠村党支部书记陈文东说,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农村环境也在好转,但目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村里也想治理,但有心没力,财力不足啊。包括垃圾清理、运输、处理和配备人员都是有成本的。”
同时,陈文东代表表示,垃圾处理机制缺失也是重要原因。“农村一直以来对垃圾就没什么处理,就是随便一扔,好点的会拉到山里埋了, 但也不会做什么处理,更谈不上回收再利用。改变多少年养成的习惯,需要国家建立生态环境补贴机制,建立和完善垃圾运输、处理设施。”
治理“垃圾围村”要“多管齐下”
代表、委员们为尽快治理农村垃圾污染献计献策,提出解决“垃圾围村”难题要“多管齐下”。
刘凤之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使广大干部和农民切实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其次,要制定具有指导性、权威性的“十二五”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发展规划,有效地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第三,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第四,要增强科技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最后,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03-08/47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