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全国首位大学生“村官”与网友畅谈基层之路


  


在石门村时,吴奇修(中)与村民一起匡算征地办厂的效益。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吴奇修,1987年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主动申请下基层,到湖南省贫困县涟源县(后改市)工作。先后担任涟源市计委副主任、茅塘镇党委副书记、石门村党支部书记。他扎根农村,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在石门村担任党支部书记7年多时间,将石门建成湘中“首富村”和全国文明村。

  党的十六大代表,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现任湖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

  本报“基层之路怎样越走越宽”系列报道引发持续关注。11月27日,全国首位大学生“村官”吴奇修接受本报政治版和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邀请,与网友在线交流。

  朝气、锐气、书生气让我走向基层

  记者:1987年,北京大学毕业的时代骄子,什么力量促使您主动到最基层工作?

  吴奇修:作为农民的孩子,我深知农村的贫穷。在学校参加社会实践时,看到家乡与东部发达地区有巨大差异,让我觉得需要有知识的年轻人去基层做点实事,带领群众创业致富。可以说,是朝气、锐气、“傻气”、书生气促使我22年前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基层。

  网友“胡全坤”:与您的理想不一样,现在的大学生更多地是把“村官”当成一个职业,这个职业需要有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吴奇修:大学生“村官”步入基层,面临着全新的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任前培训,让他们掌握政策,熟悉环境。另一方面要搞好传帮带,比方可以明确一两名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同志定向做“指导老师”,使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环境,适应新的工作。三是要有配套政策和科学考评机制。只有让他们“干得好,上得去”,才能让更多人“下得去,留得住。”

  记者:本报最近有关王永利、师延林的报道也在读者中特别是基层干部中引起了热烈反响。您同样是从基层一步步走来的,对于他们的故事,有哪些共鸣?

  吴奇修:我们之间心是相通的。相同的选择和经历,都有近20年的基层路,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的精神追求,我感同身受。他们对基层的那份理解、热爱、奉献是非常可贵的,这是共产党人高尚的思想情怀。

  基层是跟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地界

  记者:在您眼中,“基层”究竟是个什么概念?

  吴奇修:我觉得基层并不是简单的行政级别或是地域指向,基层是跟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最充分的地界。在这个地界上,群众利益诉求集中、问题和矛盾复杂、情况多变、创新活跃、条件比较艰苦。基层是社情民意的“源头”,是服务群众的“窗口”,是维护稳定的“前沿”,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学以致用的“大学校”,是磨砺成才的“大熔炉”。

  网友“一个村官”:你的家人也有不少付出吧?你有过顾虑,想过放弃吗?

  吴奇修:那是肯定的。我工作忙起来很少回家,女儿因为长时间见不着我,常和人说我只是她“梦中的爸爸”,这让我很愧疚。

  条件艰苦是一方面,同时要承受世俗观念的压力,还要面对无端的非议,甚至经历生死考验。想想所受的冷遇与委屈,我有两次确实想一走了之,有一次甚至打起了铺盖卷,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我始终有个信念:坚守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有良知、负责任、能包容、尚实干。

  从基层选拔干部多听群众意见

  记者:现在基层的大环境中,最不利于干部成长、发展的因素或现象是什么?

  吴奇修:最主要的是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和干部选拔任用上的不正之风。

  有极少数干部政绩观被扭曲,私心太重,把个人升迁看得高于一切,干工作不是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些投机钻营者,不讲党性、不重品行、不干实事,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媚上”和“谋官”上,但现实中有的却屡屡得手,让正派干部寒心,为人民群众不齿。

  记者:有读者也提出,师延林这么优秀,为什么20年来没有得到提拔重用?对基层干部来说幸福难道就只意味着“升官”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锻炼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11-30/46705.html

  • 在农村建功立业锻炼成长
  •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