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昌5月19日电(记者李美娟 林艳兴)记者从19日于南昌召开的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会议上获悉,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将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集中力量把粮食核心产区建成国家“永久性大粮仓”,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3%,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3%,商品粮调出量占全国绝大部分。近年来,中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都强调要向主产区倾斜。今后,农业综合开发的各类项目将继续向粮食主产省份、特别是产粮大县集中布局,支持主产区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种粮越多,日子越穷”,是过去中国粮食主产区面临的窘境,从而导致了不少地方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下降。
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说,建设粮食核心产区,就是要建立对产粮地区的利益补偿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使中国粮食安全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
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研究所副所长尹小健认为,作为粮食产量增长潜力最大者,主产区理应成为国家农业投入的重点地区;作为商品粮的主要贡献者,主产区理应得到合理的利益补偿。“国家集中力量建设粮食核心产区,是粮食主产区多年呼吁、盼望的结果。”
目前,中国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很差,土壤质量普遍下降,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全国中低产田占60%以上,单位面积产量只有高产田的40%至60%。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挖掘粮食增长潜力的主要措施。谢旭人说,中央财政计划将近期新增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绝大部分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尽快启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布局在粮食主产区的产粮大县。
谢旭人表示,在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基础上,国家还将对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和农民群众改造中低产田进行扶持和奖励。
中国初步拟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高标准农田达到耕地面积的50%左右。这些高标准农田将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林网适宜的要求来建设,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始于1988年。多年来,通过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对13个粮食主产区的484个县(市、农场)实行重点倾斜,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在粮食主产区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86亿元,占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的60%;改造中低产田0.99亿亩,占同期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面积63.9%;共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78.9亿斤,占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9.9%。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5-20/4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