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乙醇并非一开始就禁止使用,它曾一度在我国鱼虾配合饲料中成为较为常见的促生长剂之一。”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何计国告诉《北京科技报》。何计国介绍说,最早研制开发喹乙醇的,是德国拜耳公司。该公司拥有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知名度最高的药品品牌,被人们称为“世纪之药”。1965 年,以邻硝基苯胺为原料,德国拜耳公司合成出喹乙醇,并且同时发现,作为一种饲料药物添加剂,它对动物具有促生长作用。由于价格低廉,且具有多重作用,因此,美、英、日等国家相继将喹乙醇扩大应用于鸡、猪等畜禽品种。
1981年,北京营养源研究所和江苏省南通醋酸化工厂联合成功研制出喹乙醇。之后,在畜禽养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1990版)里也有记载。喹乙醇主要作为畜禽的预混剂应用,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推广成为一种鱼虾饲料添加剂,应用于水产养殖中。
“喹乙醇对鱼虾促生长增重,确实能起到提高10%~15%的效果。”何计国说,此外喹乙醇在促进鱼虾生长的同时,还能降低粗脂肪的含量,增加动物的瘦肉率。研究人员对食用含有喹乙醇的饲料生长一年的草鱼进行研究后发现,喹乙醇对草鱼的肥满度指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提高肌肉蛋白质含量和灰分含量、降低脂肪含量,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喹乙醇为何能够促进动物生长,何计国说,它的机理目前尚无定论。“大多数观点认为,喹乙醇能影响机体的代谢,特别是影响内分泌系统,促进合成,促进氮的沉积,从而导致蛋白质、细胞形成和组成增多,进而达到增加动物体重促进生产的目的,但也有观点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其发挥抗菌药物的作用,抑制有害菌群,增强消化酶的活性,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何计国说。“不过,喹乙醇一旦用量过大,将会引起蓄积性毒性。”何计国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各地许多淡水养殖商品鱼在运输过程中,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死亡情况,而且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科研人员经过研究发现,这是一种“ 鱼类应激性出血腹水综合征”,导致这种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使用喹乙醇造成的鱼中毒。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周志刚告诉《北京科技报》,食用添加了喹乙醇饲料的鱼虾,往往不耐长时间的运输,大部分会在运输过程中死亡,即使未死亡者,也表现为呼吸垂危,全身变为桃红色,鱼体僵硬。“因为市场上卖的都是活鱼,从养殖场到水产市场,有一段比较长的运输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些鱼虾通常就会死亡。这样给许多养殖户带来严重的损失。此外,长期食用含有喹乙醇饲料的鱼,鱼的肚子显得非常胖,肌肉也显得比较圆润,肉质比较松,不结实,容易出血,而肠道表面的细菌全部被喹乙醇杀掉之后,实际上失去了一个保护屏障,鱼容易得病,因此还有很多养殖户因为过量使用喹乙醇导致鱼塘内的鱼大面积死亡。
何计国说,喹乙醇对人体危害也较大。虽然喹乙醇本身的毒性小,但是在动物体内残留时间越长,蓄积毒性就越大,如果人食用了含有喹乙醇残留的动物食品,就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基因突变、致畸和致癌等等。周志刚还告诉记者,人一旦吃了含有喹乙醇残留的鱼虾,最大的潜在危害就是诱导出耐药菌株。比如肚子里面有肠炎,是某一种细菌引起的,而鱼肉里面含有喹乙醇,可能一段时间对肠炎细菌形成杀灭作用。但是,人肠道内的细菌并不能全部杀死,一些有益细菌是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的。
正因为如此,喹乙醇的残留问题,引起了国际组织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欧盟决定,从1999年1月1日起,禁止在动物饲料中使用喹乙醇等药物,要求在动物性食品中喹乙醇不得检出。日本等国家也禁止在家禽中使用喹乙醇等药物。我国农业部于1997年新颁布的《允许作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中,也删除了喹乙醇作鸡饲料添加剂的内容,并在2001年公布了无公害食品的标准——《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要求喹乙醇在水产品中不得检出。中国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陈乃松告诉《北京科技报》,喹乙醇之所以在水产品中禁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很难像畜禽那样集中管理,药物进入水生生物体内,随着水生生物的代谢排泄到水中,会对环境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4-08/4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