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村“空巢老人”:孤独的守望者


        本报记者杨国华报道

        春节刚刚结束,一列火车缓缓停靠在河南省某县的车站,一群背着大包小包的男男女女手持车票、怀揣着梦想踏上列车奔向了远方的都市。

        人群中就有刘大爷常年在外打工、偶尔春节回家过年的儿子和儿媳。刘大爷告诉记者,这趟搭乘儿子离开的列车在承载着儿子梦想的同时,也带走了刘大爷的幸福。不知道这辆承载着梦想和希望的列车什么时候能把他的幸福送回来。

        处于刘大爷这种生活状态的老人被社会学家称为“空巢老人”,是指那些无子女或子女离家后的孤独老人。《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空巢老人”的持续增加和保障制度的缺失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让人揪心。

        孤寂的生活

        刘大爷今年65岁,几年前老伴因病去世,膝下有一儿一女。儿女都已结婚,女儿嫁到不远的另一个村庄,儿子3年前结婚后和儿媳一起出去打工,今年是第一次回家与老人过年,这也是刘大爷3年来最幸福的一段日子。

        刘大爷说,女儿虽然嫁得不远,但是由于平时很忙,也难得见上一面。儿子自从出去打工,3年才见上一面。他们虽经常寄钱回来,日子也越过越好过了,但更多的时候却觉得生活很孤寂。

        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很多“打工村”,导致“空巢老人”的数量急剧增加。

        据全国老龄办2007年12月17日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200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长到1.49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1.3%。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50万人,占全国“空巢老人”的69.79%。

        另据一项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完成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现有1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农村“空巢老人”已成为最特殊、最容易被社会忽视和最孤独的一个群体。

        在农业和人口大省的河南与四川,很多的贫困及亚贫困农村区域的乡村从原先的留守儿童和老人村慢慢变成“空巢老人村”。年迈的老人也逐渐成为村庄最后的守望者。

        董大爷和老伴生活在四川绵阳一个贫困的山村,与很多当地的老人一样,儿子和女儿陆续走出村庄去遥远的广州寻找自己的梦想。由于路途遥远,儿女们很少回家。

        在河南的豫东地区,很多相对偏僻的乡村年轻人更是稀少。农闲时大量老年人聚集在村口商店或街心,一副旧扑克、一盘已经玩弄得有点脱落的象棋成为他们主要的娱乐工具。

        下棋的何大爷说,现在农村除了很少有点出路和本事的人在家待着外,更多的年轻人选择走进都市寻找美好的未来,只有到了农忙或春节才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等待儿女们回家过年,成为他们生活的唯一希望。 

        无奈的现实

        在北京四惠桥附近一个废弃的仓库边“居住”着4位老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操着不同的方言,却拥有相同的背景。来自安徽的何大爷告诉记者,他们都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儿女常年在外打工,失去老伴的他一个人在家里守望着儿女们回家团圆。

        为了避免与其他老人一样因为各种原因常年卧床不起孤独落寞,他便只身来到北京寻找儿子。颇为孝顺的儿子看到父亲的到来,先是惊喜,后变成忧虑,何大爷的儿子小何3口人租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民宅里,生活也是勉为其难。何大爷看出了儿子的忧虑,为了不让儿子为难,何大爷决定在北京捡破烂为生。

        被人遗弃的破烂变成他生活的来源,城市的角角落落成了他居住的床铺。一次机缘巧合,他与其他3个同样儿女在外打工的老人相遇便结伴而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外出务工 缺失 持续增加 度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