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鲜活农产品产供销不能只跟着价格走


  作者: 施维;刘波;汪文

  部分专家、运销大户谈贵州西红柿滞销事件

  8月30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一斤西红柿才卖一角五》的文章,报道了贵州省许多地方西红柿大面积遭遇滞销,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而更让人们深思的是,在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鲜活农产品卖难事件中,此次西红柿事件并不是特例。自国家出台保护价政策以来,大宗农产品的卖难现象已经消除,但是在鲜活农产品方面,卖难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去年陕西的芹菜、海南的香蕉,今年广西的龙眼、荔枝,河北等地的牛奶等等。这些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的鲜活农产品卖难事件,背后有怎样的深层次原因,要通过哪些途径才能得以解决呢?为此,记者走访了多位农产品市场与贸易方面的专家和运销大户,他们的看法和建议或许能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种植面积增加了近5倍,怎能不卖难

  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听记者提起这个事情,西红柿经销商赵士刚摆了摆手说:“你们说的这个事情我了解,其实不只是贵州,东北一些省区的西红柿也卖不出去,我才从辽宁省辽中县回来,那儿的西红柿0.1元/斤还不好卖。去年西红柿价格太高,今年大家都去种,价格自然往下掉。”赵士刚从事西红柿运销已有8年的时间,像这种价格大幅起落的状况,他已经遇到3回了。

  去年这个时候,赵士刚在东北地区收西红柿,批发价是每斤0.8~1元,这么高的价格让他心里有所警惕。以往,他每年都会和一些基地的农民签订合同,由他无偿提供种子,并收购农民的产品,但今年他没敢这么做。“今年价格下跌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赵士刚指着报道中的一句话说:“这个县第一季西红柿的种植面积由去年的2000多亩,增长到了11200亩,价格怎么可能不跌?”

  在农产品营销学中,有一个词汇叫“丰收悖论”,第一年产品价格卖得高了,农民就都去种,第二年产品丰收了供大于求,就必然导致卖难的现象发生。这样的事情,在批发市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农产品经销商们的眼里似乎都见怪不怪了。在新发地从事反季节西瓜运销的潘孝海眼下也遭遇西瓜卖难的情况,而去年西瓜的价格正是遇上了“大年”。“农产品卖难原因有很多,盲目跟风种植造成产量激增供大于求,是多数卖难的根本原因。”

  虽然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卖难情况却总在发生。在赵士刚看来,这种问题很难避免:“我认识一个人,去年种了7亩西红柿,赚了15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要求他或者他周围的人来年不要多种吗?而且不种这个种什么呢?”

  “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农民种植信息缺乏的问题。”农业部农研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主任韩一军对记者说,“农民需要一套易得、及时、准确、实用的农产品信息指导他们生产销售,否则他们只能延续以往‘以今天的价定明天的产’的种植方式,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尽快补上对园艺、畜产品等鲜活农产品‘信息统计少、信息系统分析不够’等历史欠账,同时支持鼓励批发市场、期货交易所、供销社、流通企业等主体和机构在信息提供上发挥积极作用,有效指导农民的生产销售决策。”

  “最重要的是,尤其在某种产品当年价格异常走高的情况下,政府要适时给产品生产降降温。即使不能要求农民控制种植规模,也不能推波助澜,鼓励他们大规模推进。”韩一军强调说。

  一个畅通完善的市场体系必不可少

  纵观近些年来发生的农产品卖难事件,荔枝、龙眼、西红柿等等,都属于鲜活农产品,这些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易腐烂、不耐储存、不易运输”,这也是造成这些产品动辄大量烂市,亏本都卖不出去的重要原因。

  在新发地市场,潘孝海指着远处的西瓜车说:“前几天,15吨一车的西瓜3000元就卖了,运费还不够。再不卖,一分钱都没了。”

  农产品贸易化、自由化程度的加深,也会不断加剧鲜活农产品卖难。“比如,龙眼、荔枝这两年频遭卖难,就是因为我们和东盟签订的贸易自由化协定,使国外产品涌入国内市场。

  而且,这些产品的销售半径又很小,受时间、空间、市场的限制,一个地方的总量平衡就更难把握,导致出现滞销、价格很低的现象。”韩一军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西瓜 龙眼 荔枝 冷藏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