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吃一堑,长一智”,这话在中国国产油脂企业身上有所应验了。
同样是受国际资本操纵,同样是大豆价格暴涨,2007年与2004年,中国油脂加工企业表现不同:2004年,这些企业在高位进口了大量大豆,70%的油脂加工企业因此陷入困境,最后不得不挥泪接受外资并购;2007年,油脂加工企业普遍学会利用套期保值工具了。
国际资本操控豆价?
据资深农产品期货专家介绍,在美豆指数站上1300点的时候,国际基金终于开始“撤退”了。“盘面显示,14日开始,美盘大豆进入调整。”他指出,21日,在全球股市、期市大跌的背景下,美豆指数从1246跳空低开,至1221收盘,较上一交易日1268下跌47点,跌幅3.7%。
到昨天为止,基金持仓结构尚未公布。有国际机构预测,14日至18日,国际基金在芝加哥抛玉米1.1万手,抛大豆9000手。基金平仓行为,使上周美盘农产品“上上下下”大幅震荡。
该专家介绍,2007年5、6月份以来,国际基金涌入农产品期货市场。在大豆品种上,规模庞大的指数基金占据了资金规模的20%至25%。在玉米品种上,指数基金占整个资金规模的20%至25%。在小麦品种上,指数基金占资金总量的40%至50%。有预测认为,2007年,指数基金在农产品资金规模达460亿美元,远远超出2006年指数基金在农产品期市280亿的资金规模。
“农产品与金属不同,农产品价格低,持仓低,一点点资金,足以震动整个市场。”另一位农产品分析师表示。
九三粮油集团总经理田仁礼表示了类似的观点:“美盘大豆价格已经脱离了基本面,更多是国际资本在操控。”
2007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涨了近一倍,豆油价格涨了一倍,饲料涨了80%。
中国豆企几被“斩首”
“国际基金拉高农产品价格再出货的手法,与2004年如出一辙。”该专家如此认为。2003年8月至2004年4月,美豆指数从520美分/蒲耳式最高拉至1000美分/蒲耳式。九三粮油集团总经理田仁礼则指出,2007年农产品牛市与2004年的牛市有一点不同,“2004年,国内不缺大豆,中国企业当时大规模采购有些盲目;2007年,大豆供不应求,但中国采购非常谨慎。”
2004年堪称中国大豆产业“斩首”年。2004年4月,中国民营油脂企业采购团以4100元/吨的价格,进口200万至300万吨大豆。谁知“五一”之后一个月内,美盘大豆期货价格暴跌1000元/吨。此后三年,国际大豆价格踏上熊途。
参与采购的八九家民营企业,当时市场占有率将近一半,采购事件后,陆续挥泪接受外资并购,其中有一家是国内最大的油脂加工厂。有人估计,国际大豆采购事件三年后,外资控制了中国80%的油脂加工能力。
逐渐学会“套期保值”
田仁礼回顾当时情景时称,其实,当时只需要再做一个反向期权,“斩首”就不会发生。
现在,企业接外盘时,都会把期货和期权结合在一块,锁定采购成本。一家不愿具名的企业介绍,前不久在芝加哥美豆指数达1350美分/蒲耳式接盘时,他同时做了一个1300美分/蒲耳式的看跌期权。现在价格跌到1250美分/蒲耳式时,他减亏70美分/蒲耳式,只亏了30美分/蒲耳式。
随着企业对外盘的重视,熟悉期货的国际化人才越发走俏。南都期货原分析师陈保民就跳了槽,为某家国内企业在外盘做套期保值。
据陈保民介绍,在原料储备上,在大豆价格处历史高位时,企业会采用“零库存、随买随卖”策略应对未来的风险。
由于操作谨慎,2007年,国内油脂企业获得了稳定的利润。(记者 阮晓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8-01-24/41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