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武汉市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着力培植奶业这个新兴产业,使之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但近些年来,伴随发展又引发了奶业市场诸多需要规范的问题。该市乳品“捆绑销售”、“特价促销”等低价倾销活动风靡一时,捆绑销售赠送的幅度从“买十赠二”到“买四赠一”,再到“买二赠一”;特价促销时,许多产品在原价的基础上打折销售,一杯大果粒酸奶,原价为7.00~7.50元,促销价仅为4.90元,而且还买一赠一。
价格背离价值 乳品市场扭曲 产业发展失调
一、企业赔本赚吆喝。过去奶业企业做捆绑和特价促销主要是针对一些临期产品。有的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不顾市场规则,实行低市倾销,其他企业不得不跟进,造成不分品种、不分上柜时段,一律采取“捆绑销售”、“特价促销”,刚出厂的产品都被拿来捆绑赠送,使企业盈利空间缩小。全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的销售利润从2005年的5.59%下降到2006年的5.28%,据中国奶协调查估算,2006年乳品企业因促销而减少收入达5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行业利润的91%。武汉市场竞争激烈,损失更大。
二、奶农遭转嫁连累。乳品市场无序竞争,首当其冲受牵连的是养牛农户。直接结果是奶价上不来。武汉市奶价仍然是13年前物价局核定的价格,为每公斤2.2元。由于生鲜奶的收购价格为加工企业所控制,他们为了转嫁损失,经常对生鲜奶收购压级压价。奶农赚不到钱,动摇了奶业发展的根本。
三、产品质量受质疑。捆绑搭赠和特价销售,消费者费用支出是减少了,但他们也对产品质量提出了质疑:降价销售,是产品即将过期,还是产品质量存在问题?他们心中不解。长此以往,就动摇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出现消费疲软。
协会政府联动 无形有形联手 由乱向治转变
一是以农为本,加强宏观调控。武汉市奶业办公室和奶业协会通过座谈、走访、调研发现,当前制约该市奶业发展的关键是从生产到加工环节效益普遍较低,必须通过有效手段对生产、加工、消费环节的利益分配格局进行调整。随着饲料原料不断上涨,生鲜奶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生产每公斤生鲜奶饲料成本1.40元,加上人工、水电、折旧等其他费用,总成本在每公斤2.20元。奶农养牛无利,积极性下降。为此,决定从提高生鲜奶收购价格入手,打好规范奶业市场秩序总体战。运用政府调控职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奶价调整指导工作。根据不同季节,提出对生鲜奶收购实行差价,每年从6月1日到10月31日,由每公斤2.20元调整为2.50元,差价0.30元;11月1日到次年5月31日,由每公斤2.20元调整为2.35元,差价0.15元。从2007年4月15日起,该市已按新的价格收购生鲜奶。
二是规范市场竞争,禁止各种低价倾销活动。低价倾销是捆在奶业企业头上的魔咒,不仅无法实现乳品市场的扩大,而且使企业和奶农利益受损,动摇奶产业的基础。为此市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乳制品市场竞争秩序的通知》,要求从2007年3月15日起至2007年4月1日,全面取消“捆绑销售”和“特价销售”等低价倾销活动。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由企业联合签署了《武汉市规范乳制品市场竞争秩序行业自律协议》,增强企业自律意识,约束企业行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自律监督机制,及时查处与纠正规范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违规企业实行业内通报。
三是加强质量监控,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首先,规范产品标识。严格落实国务院国办明电〔2005〕24号文件精神,对于上市产品,要求注明产品成分,特别是还原奶,要标注奶粉含量,避免鱼龙混杂,让消费者产生误导。市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共同对全市乳制品进行质量抽查,对使用还原奶未按标识标注管理要求进行标注的问题及时通知相关企业进行了整改。对不合格产品禁止上市销售,待检验合格后才允许重新入市。实行严格的下柜制度。对于超过保质期的产品,要坚决退货,并督促进行处理;加强消费者投诉管理。对消费者反映产品质量问题,立即进行核实,经查证属实,除赔偿消费者损失外,通过媒体进行曝光,强化企业品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将奶业竞争由价格竞争引导到品质竞争。
四是推出支持政策,营造奶业良好发展环境。为了推动奶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武汉市推出了从基地建设、品牌打造等一系列支持奶业发展的政策。凡在该市投资建设1000头以上奶牛养殖小区,政府按每1000头奶牛给予100万元生产性补贴,同时支持50万元对小区环保进行配套改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发展奶牛养殖。对获得“三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识的产品每个给予2000~10000元的奖励,凡获得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称号的,每个产品分别给予10万元、100万元的奖励。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7-11-06/4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