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养猪不只是农民的事—猪市大起大落之后的思考


 

  又是一个秋季,五谷入仓,农民们又翻开了心中那本账。而在有些农户,那本账的大头则来自猪圈。对于这些农户,今年无疑是个丰收年,他们赶上了猪市有史以来最好的行情。

  算账的真正意义在于规划下一步生产。猪市的持续走高,对所有农户都有诱惑,尤其是一脚踏空的农户,相比之下,金灿灿的粮仓也黯然失色,于是他们重新加入到养猪的思考中来。

  养猪对于大多数农户都不陌生,猪价忽高忽低形成的风险,使很多农户进来了又想出去,出来了又想进去。2006年春节过后,猪价再次走进低谷,到了4、5月份,每公斤降到了4.2元,大大低于农民能够接受的每公斤6元的成本价。宰杀母猪风由此弥漫开来,直接导致一大批农户在后来的行情中出现了空圈现象。

  关于养猪的思考,热点话题仍然是“此轮行情能走多久?”“猪价会不会再出新低?”从今年春季开始,此类电话向“12316村热线”汇集,持续不断。在“12316”,专家们不厌其烦地回答每一个农民提出的问题。专家组组长梁琦说,“年内稳定在每公斤9元以上不成问题,但超过13元的可能性很小”。

  梁琦也认同农民“下一个低谷即将出现”的说法。虽然影响猪市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因素是不可预见的,但猪源过于充足是以往导致猪价走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很多农民的经验之谈。

  而思考的同时,一大批农户开始行动了,因为猪价继续攀高。今年5月,猪价达到每公斤10元,之后屡创新高,摸到13元后才回头。市场的诱惑终于打乱了农户的阵脚,讨论的结果苍白无力。养猪又回到了起点,农民又开始了赚与赔之间的挣扎。

  专家也参加农民的思考。梁琦说,多年来,养猪业承载着农民致富的希望,而农民却始终没能摆脱粗放的生产模式,这是他们屡屡失败的原因之一。比如一些农民喜欢在省外,甚至在南方抓仔猪,“他们只看到了便宜,结果由于路途远,运输过程中出现应激反应,死亡率偏高。另一方面,外来仔猪带病案例也时有发生,危及到本地猪群。”

  导致失败的因素有多种多样,成功的经验则是一致的。

  大安有个出了名的养猪户叫刘文超。1999年刚开始养猪时,由于不懂技术,100头仔猪到手就生病,不久就死了96头。2000年6月,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又借了1万元,重打鼓另开张。这次他引进的是5头基础母猪和1头种猪。为了不重蹈覆辙,他边养边学。学到的东西多了就成了行家,他的母猪也都成了“生产能手”,仔猪频出,一年后他收入4万多元。

  他用挣来的钱扩建猪舍,再进母猪。而他的学习并未终止,几年来,他去了不下50家猪场,近到公主岭、榆树,远到河南、河北,“学习不是照搬,先进的东西要学,同时也要发现他们的弊病,避免在自己身上发生。”他现在有一套自己的疾病预防方法和饲料配方,还研究出仔猪早期断奶与母猪早期断奶抗应激两项技术,仔猪早期断奶由45天提前到了26天。他的猪场大小猪舍达到100多间,有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等,年出栏种猪仔猪3000多头。

  梨树县梨树镇夏家村的张秋香是个养猪户。1999年9月的一天,她偶然发现在经销商处以每吨4200元买来的饲料,出厂价仅为每吨2900元。与卖饲料相比,养猪获得的是微利,于是她找到饲料生产厂家,要求享受出厂价。但在厂家眼里,她只不过是个农民,她的要求当然不予理会。她对此早有准备,“我可以联合十几家养猪户,从此不再用你的饲料”。

  厂家不得不妥协,她拿到了每吨3200元的优惠价。但厂家也有条件,“必须批量拿货”。她一次拉走了4吨,在这一背景下,她成立了夏家服务中心。此后他们发现,“合作”可以享受的优惠还有很多,目前她的社员达到172户,辐射四个乡镇,社员以养鸡、养猪为主,每年可出栏生猪5万头、肉鸡12万只。合作使农民扭转了自己在市场上的弱势,并产生了经济效益。其中仅购买5万头猪的饲料,便可降低成本50万元。

  科学饲养,规模发展,才能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很多养殖户由此一路走了下来。
  然而科学饲养与规模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问题,市场一旦饱和,打压的是所有养殖户。2006年的宰杀母猪之风,留下一道阴影,没有人不敢无视它的发生。有专家参与的思考因此跳出了猪圈,开始给猪肉寻找其它出路。梁琦谈到了贮备,“四川是养猪大省,同时有发达的冷冻设施,所以他们的养猪业发展稳定,受市场波动影响不大。他们的冷冻猪肉也曾经销到我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母猪 猪肉 饲料 肠衣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