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乡村访乡贤 (上接第1版)
朱集镇旺午村联系多名在外经商成功人士回乡,成立芦笋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芦笋,吸纳农户入股,户平增收2000元;返乡能人还投入500万元,建成苗木花卉基地100余亩,让农户以劳动力入股,按照比例与农户分成,户平增收2000元。
新腾飞,科技助力巧种田
在幸达鑫家庭农场800多亩田间,不见一人,农场主李涛正坐在办公室,手指轻轻点下鼠标,农场每一处农作物长势、每一个角落情形,都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
投资20多万元建起的监控体系,分布田间的62个摄像头就是李涛的“耳目”。李涛说,这是幸达鑫家庭农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一部分。有了即时监控,农作物质量就有了保障,公司现有80亩有机葡萄园,按每亩挂果4000斤、每斤采摘12元计算,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可达300多万元。
“现在的农村环境和农业发展条件与过去大不一样,不仅能从农业种植中尝到甜头,而且越来越有奔头。”李涛说。
襄州区农业局局长姜远龙说,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经营效益的提升,出路还是在于规模化生产,在于李涛这样的先行者带动。职业农民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技元素,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生产方式更先进了,正由粗放式向精种精管转变。
新征程,产业融合路更宽
1974年出生的杨华是程河镇人,2017年,他回乡投资兴建襄阳杨四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资金与技术紧密对接,掌握农业特点和把准市场需求,能更好地用市场理念带动农业生产。”初期,杨华与乡亲们签定了100亩的中草药种植协议,公司提供种植技术,并负责回收。
黄龙镇向湾村的罗云投资2亿元建起向阳红生态旅游乐园,建设冬桃、核桃等多品种果蔬种植基地,集采摘、观赏、休闲、垂钓等于一体,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作,村民们在旅游基地从事熟悉的农耕业务,既增加收入还能照顾家庭。“农忙,农闲一样赚钱。”村民章顺礼高兴地说,现在月均收入达3000元。
罗云说,依托农业可延伸出民宿、休闲娱乐、文化、科普教育等多种业务形态,只要掌握技术,理性面对市场,投身乡村振兴就更有奔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1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