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甲型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沉寂多年的猪伪狂犬病毒卷土重来,并迅速蔓延,症状也由典型转为慢性经过,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根本措施。现将国内外研发并使用的猪伪狂犬病疫苗介绍如下,供参考选用。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将猪伪狂犬病毒接种于鸡胚或细胞,当病毒滴度达到要求时收获病毒,灭活后加入免疫佐剂,从而制成的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的优点是安全性高,不会引起散毒,也不会带来潜伏感染的问题。但灭活疫苗不能将内源性蛋白抗原提呈给免疫系统,因而不能诱导细胞毒T细胞反应(CTL)。疱疹病毒本身的免疫原性与毒力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一般较差,并且灭活疫苗使用的免疫剂量也较大,偶尔会发生过敏反应,故在生产上已较少使用。
弱毒活疫苗
弱毒活疫苗是将分离到的野毒株经非猪源细胞反复传代,或适应鸡胚,或加入致突变剂在高于一般的培养温度条件下,在细胞上反复传代而获得的疫苗。
目前,在我国猪场中使用的基因缺失疫苗有Bartha株、HB-98株、SA215株和BUK株等。其中,广泛使用的PR弱毒冻干疫苗(Bartha-k61。也叫k61)是一种gI/gE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由于该基因缺失而进一步阻断弱毒株回复毒力的可能性,所以大大提高了这种弱毒疫苗的安全性。
一般而言,自然缺失弱毒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安全性高,并可以与野毒相区别,且价格低廉,至今仍在伪狂犬病的防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点是未经充分致弱的弱毒苗的毒力可能会返强而导致疾病的流行;弱毒疫苗还有可能建立潜伏感染或可能向未免疫猪散毒。
基因工程疫苗
目前猪伪狂犬基因工程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缺失弱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病毒疫苗等。
基因工程缺失弱毒活疫苗:猪伪狂犬基因缺失主要包括对与毒力相关的基因如TK、RR、gE、gl等基因的缺失以降低病毒毒力;对糖蛋白基因如gG、gC、gD等基因的缺失,以引入选择标记或阻止感染性病毒的产生,从而致弱猪伪狂犬病毒,同时又能保持其较强的免疫原性。基因工程缺失疫苗的研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基因缺失疫苗的构建成功,为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打下了物质基础。此外,人们还将注意力集中在核苷酸还原酶(RR)、蛋白激酶(PK)、碱性酸外切酶、脱氧尿苷三磷酸激酶等与PRV毒力相关的基因上,试图通过缺失这些基因,更进一步降低疫苗毒株的残余毒力,从而使突变株更为安全。基因工程缺失弱毒活疫苗的优点是缺失了目的基因的几百甚至几千个碱基,缺失区域明确,所以它们返祖的可能性极小。PRV缺失株一般都缺失了一个或几个毒力基因,所以大多数PRV缺失株对鼠、猪无毒力或仅有较低的毒力,但是,仅缺失TK基因的弱毒株对犊牛还有较低的毒力,而对猫、狗毒力较强,若同时再缺失gC或gE基因,则几乎不表现出毒力。大多数的PRV缺失疫苗株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免疫动物都获得了较强的保护力。强毒攻击免疫猪只出现临床症状和增重受阻,而猪只的排毒时间大大缩短,排毒量也大大降低。而基因工程缺失弱毒活疫苗能否引起潜伏感染或被激活为感染性病毒仍待进一步研究。
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利用PRV保护性抗原基因,在原核或真核系统中表达所获得的产物制成的疫苗。目前已经发现PRV有11种糖蛋白,其中,gB、gC、gD均为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蛋白,所产生的抗体无论是在体内体外,还是在有无补体存在的情况下都有中和PRV的能力,因此,gB、gC、gD是研制PRV亚单位疫苗的首选糖蛋白。亚单位疫苗的优点是不含有核酸物质因此比较安全,接种后不会产生持续感染或潜伏感染;产生的免疫应答可以与野毒感染相区分,有利于疫病的控制和消灭。缺点是生产成本高,免疫原性不及弱毒疫苗及灭活疫苗,应用受到限制。
核酸疫苗:核酸疫苗是指将编码外源蛋白质的核酸表达载体注射入机体,以激发机体产生针对外源蛋白质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核酸疫苗的优点是能克服伪狂犬病病毒的潜伏感染,安全性高,免疫期长,而且能激发细胞免疫。缺点是虽然核酸疫苗的免疫能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但对强毒攻击的保护力不太理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9-06-02/141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