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自力
我的老家在农村,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养猪,养的数量都不多,也就够过年过节时食用。
我上初中时,家里的开支陡然加大,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景,就入不敷出了。一向脑瓜灵活的父亲,说服母亲后开始增加养殖规模,从两头猪增加到十几头。村民们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多半是“放着好好的田地不种,靠养猪能过日子吗?”在各种怀疑的目光中,父亲把十几头小猪养得肥肥的,到年底拉到镇里的屠宰场,一下挣了几千元。
淘到第一桶金的父亲,高兴坏了,连忙回家同母亲商议,还要再扩大养殖规模。母亲相信父亲,和他一起买砖盖猪舍,请兽医来打疫苗,日子过得热热闹闹。但乡亲们看到父亲养猪赚钱之后都开始养猪了,等到年底父亲再卖猪的时候,猪价一跌再跌。刚尝到甜头的父亲,便遇到了养猪的滑铁卢。
父亲开始到外地的养猪场学习,琢磨新的生意经。回来后,父亲以极低的价格卖掉了所有的肥猪,转而开始饲养母猪,出售仔猪给乡亲们。一头母猪一年可生产两次,每次十来只,十几头母猪一年下来就是上百只仔猪。因为仔猪抢手,家里收入又上去了。只是苦了母亲,没日没夜地煮猪食。我们也常常帮母亲打猪草,什么长出来就割什么。好在母猪不挑食,藤蔓也好种子也罢,什么都吃。养猪最怕猪生病,为此,父母照顾起它们来格外细心。遇到母猪产仔时,父母总会添些好吃的,有营养的食物犒劳它们,如煮熟的大麦或大米等。
渐渐地,父亲养猪出了名气,乡亲们都叫他“猪倌”。那几年,家里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大家都说父亲走了猪运。谁知好景不长,仔猪的销路也渐渐不行了。随着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在家里养猪的乡亲就越来越少了,父亲养的仔猪卖不出去了。这是父亲没预料到的,当他去外地推销时,才发现各地都有仔猪滞销现象。有一年,仔猪都长到七八十斤了还无人问津。父亲一咬牙,决心自己养起来。好在父亲又转型成功了,他说,养猪的少了,猪肉就有了市场。从那以后,父亲就一直养肥猪,同时慢慢地扩大规模。
柏油路通到村里的那年,彻底把父亲的肥猪生意带活了,一车车出栏的生猪,不断销往各地。父亲成了镇里的致富带头人,也成了县人大代表。口袋鼓起来的父亲开始带领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养猪,父亲免费提供技术支持。乡亲们还可以到猪场打工,也可以入股一起养,年底分红。乡亲们不再叫他“猪倌”,而改口叫“老板”了,父亲总是说,“还是叫猪倌吧,听着亲切。”
前些天跟父亲视频聊天,他说想养野猪试试。我没有反对,我知道父亲的个性,他认为对的就会坚持。如果有一天,父亲要养宠物猪,我也一定不会感到惊奇,因为我的猪倌父亲,这一生都离不开猪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9-04-28/14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