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两张旧“料票”


    最近整理家中藏书时,意外掉落两张63年前的福建省料票。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料票”,即便是当时的人,怕也不记得它长什么样子了。

    仔细观察这两张由福建省粮食厅印制,发行于1956年的料票,访问了一些老人,方知这是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

    1956年,农村土地、耕畜、农具全部归合作社(后改为生产队)所有,农村社员参加集体劳动,按每天出工积累的工分分配粮食。粮食统购统销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国家来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农民失去了处理余粮和农副产品的自由,割断了他们与市场的联系。在农业机械化落后的年代,作为役畜的耕牛倍受爱惜,偷盗耕牛要受到刑罚。那时耕牛的待遇不比社员差,生产队有专人放养、照护耕牛。冬天和倒春寒天气要给耕牛喂番薯大米粥,并定期给牛灌饮米酒。在冬节(冬至),给耕牛“放假”,亦称“牛节”。政府为发展畜牧业,还专门分配给饲料粮。据《厦门市志》记载:“20世纪60年代起,厦门为发展畜牧业,丰富市场副食品供应,由市食品公司分工实施,粮食部门提供饲料,采取国营办场自养;委社队包养、寄养,国家供料。”

    老辈人介绍,当时供应牲畜的专用票证,人们惯称饲料粮票,简称“料票”。在计划经济制度下,人的口粮列入计划定量供应,人尚且如此,牲畜自然也得跟人一样使用票证。其时,料票无价胜有价,没有料票就买不到牲畜的口粮和粮食副产品。

    我老家在农村,家中人口多劳力少,生产队分的粮食不够吃。在食不果腹的困难年代,家里想买点米糠、麦麸充饥都得凭票供应,好在当时本地粮食局有一位好友时而接济几张“料票”,才度过艰苦岁月。人从牲畜嘴里夺粮,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有如天方夜谭。

    这两张料票夹在一本旧书中,可能是当时忘记所放之处,不然早就消费掉了。料票长9厘米、宽4.5厘米,采用套色印刷,并有防伪底纹,就63年前的技术水平来说,其设计艺术、印刷质量均属上乘。正面四个角落重复印着“料票”、“拾斤”字样,背面印有5条料票使用规则,其中的第二、三、四条写道:“本票票面额系原粮,如购买糠麸等粮食副产品,按当地规定折率计算”;“本票是购买饲料的凭证,系无价证券,购买时应另付现款”;“本票不准买卖,严禁伪造,违者依法论处”。

    虽然料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见证,它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凸显。

    林长华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耕牛 牲畜 饲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